《纲要》中提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因此,幼儿园要求教师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设区域,重视各区域的功能,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同时还要求教师将现阶段各班的主题教育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与区域活动结合,让区域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延伸,让幼儿在区域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得到发展和提高。
另外,幼儿园还要求教师们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户外的活动场地比室内的活动场地要大,可以减少幼儿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幼儿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活动,能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户外活动环境还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各区域都“活”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活动的天地。
二、重视区域材料的投放,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的。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因此,材料对区域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教师们一直认为材料丰富就是东西要多,所以,大家总喜欢把材料同时一古脑儿全投放到区域中。结果造成因材料过多,幼儿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操作的现象。根据出现的问题,幼儿园组织教师们开展了“区域活动中材料应该如何投放的探讨与交流”活动,总结出:材料的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有层次地投放。通过实践:现在,教师们在投放材料时不仅能考虑到所投放的材料能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能考虑到所投放的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
三、教师适当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将不利于幼儿的自主探索,使区域活动失去其价值。那么,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我园利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们学习了《学前儿童
游戏》——“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通过学习,教师
们知道: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既不能急于指导,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通过对幼儿的仔细观察,再采取适当的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给予幼儿适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我园要求主班教师在每次的活动中要有重点指导的区域,配班教师、保育老师要协助主班教师组织其他区域的活动以及各活动区域的安全,教师要做到:随时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情况。
幼儿区域活动后,幼儿园要求教师要及时做好区域活动的反思,每周写一篇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让教师们通过及时的分析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不断地发现区域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良好的常规是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幼儿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通过与同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交往、表现等各种能力,满足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良好的游戏常规能保证游戏的正常、顺利地开展。所以,区域游戏中,幼儿也应具有良好的游戏常规。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老师会和幼儿共同商讨,总结出活动规则,如:在活动中要学会和小朋友协商,谦让,轮流玩,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活动时要爱护操作材料,不随意摆放,不损坏材料;活动中要注意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取
放东西轻;活动结束收拾时动作要轻要快等等。通过这些具体、明确的活动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五、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虽然教师充分利用班级现有条件,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但园舍还存在着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由于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教师指导游戏有时比较粗浅,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希望以后通过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和加强师资建设,从而促进我园区域活动水平不断提高,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和幼儿园集中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一样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通过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内容和材料,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和摆弄为途径,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是预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途径。虽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颁布实施两年了,但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很多老师对《指南》精神领会不够,不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区域活动的形式不理解,存在较多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转变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观念,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者观念陈旧,存在小学化现象。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隶属于当地完小管理,大部分完小校长对幼儿园教育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懂得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幼儿园当成小学学习的准备期。加上农村小学附属园离城镇较远,生源不多,经费不足,普遍存在师资配备不足的现象,甚至有的幼儿园教师还要包班。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对于区域活动,很多老师不知道是什么,该怎样组织。大部分农村小学附属园课程还是集中教学,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
2.见样学样,区域设置不科学,内容选择缺乏本土性。当组织教师到当地示范性幼儿园参观学习后,小学附属幼儿园都开设了相同的区域,区域活动的内容大都简单、雷同,投放的材料也大同小异。益智区都在“走迷宫”,数学区的孩子都在“套指环”,科学区从小班到大班都在“转莲花”,生活区都在做水果沙拉,还有角色游戏区的“贝贝服装城”、“快乐烧烤吧”、“音乐茶座”等等。还有些幼儿园小班设置大班的内容,大班的要求比中低等等,都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及自己幼儿园所处的地域特点,利用本土资源,开设合适的区域活动,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3.材料投放盲目,跟主题活动、周教育目标不一致。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由于时间、经费等种种原因,为孩子准备的操作材料单一、粗糙、数量较少,且常常收集到什么就投放什么,不考虑主题活动,不考虑周教育目标,只停留在有东西让孩子玩就行的层面,材料投放缺乏有效性、梯度性和挑战性。如:某小学附属园大班,美工区孩子在画柳树,数学区孩子在按数取物,语言区孩子在看丑小鸭的图书,操作区的孩子在串珠珠,而活动室门口贴的主题活动是“美丽的秋天”,数学活动内容是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等等。
4.教师的观察指导走过场,缺乏有效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在幼儿选择了喜欢的区域活动后,就放任孩子自由地玩,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而是在各个区域走来走去。一个活动下来,看似场面热热闹闹,然而孩子的能力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没有观察本次开设的区域活动幼儿是否有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如何,评价时自然无法对本次的区域活动进行梳理和反思,也不知道下次活动时应如何调整,组织教学能力也就无法提高。
面对存在的这么多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特点。完小校长和附属幼儿园园长要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领会其精神,知道幼儿园活动的组织形式,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期不是小学学习的准备期,它跟小学、中学一样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有它特定的发展规律。《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而区域活动正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和摆弄材料获得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设置活动区。(1)区域空间的合理规划。一是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小学附属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划要充分利用空间,特别是利用小学的富余校舍,合理规划,采用固定和灵活相结合的办法,让幼儿既有固定的区域活动位置,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幼儿兴趣灵活设置,调整区域活动场所,满足不同的需要。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设置。小中大班一般的认知区都可以开设,只要在材料的投放上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社会性区域活动在设置上应注意针对性,如: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设在社会生活经验欠丰富、喜欢模仿成人行为的小班;超市购物能较好地锻炼幼儿的计数、分类、交往等综合素质,适合设在中大班;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三是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活动区。有的活动区男孩喜欢,有的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地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角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角。(2)选择合适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主题活动,选择适宜的内容。如:小班幼儿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幼儿小手肌肉群的发育为主;中班侧重于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大班则侧重科学探究,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同时还要结合主题活动,发扬本土文化,选择有特色的地方内容。如:语言区可以让孩子当“小导游”介绍自己所在地的风景名胜、文化特色;建构区让孩子建构家乡的特色景区“客家山寨丁屋岭”、“马罗梯田”、“九曲山庄”、“美丽乡村”、“茶园”、“果场”等;角色区设置“赶圩”、“农家乐”、“土作坊”等。
3.挖掘乡土资源,结合教育目标,投放适宜的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幼儿活动需求投放材料。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没有城市幼儿园的高大上,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各种树叶、野果、石块、瓦片、木块及各种农作物、稻草、树枝等都是很好的活动材料。如编织区,我们可以投放棕榈叶、藤蔓、篾片等让幼儿操作;美工区除了画纸还可以投放石块、瓦片、木块等让幼儿彩绘,还可以收集各种树叶让幼儿进行拼贴、添画;数学区投放小石子、松果、树叶等让孩子进行计数、分类、统计,还有稻草、地瓜、芋仔、花生、蔬菜等,都是幼儿进行认知的好材料。至于生活探究完全可以带孩子走进村庄,春天看农民播种、施肥、捉虫,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秋天与农民一起收获,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收获的喜悦;夏天感受天气的炎热,冬天寻找冬眠的动物,在大自然中真正感受四季的变化。
区域活动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活动,能够自由的发挥与探索。此刻我将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做如下总结: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既要思考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们的区域活动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取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取,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小班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生活区”:、喂宝宝、扣纽扣、、编辫子等;“数学区”:数字象棋、图形投放盒等;“表演区”:头饰、手偶、手摇铃、双响筒、扇子、各式各样的服装、快板,腰鼓等进行打击乐;“操作区”:白板画画、穿编花篮、包糖果、棉花、穿糖葫芦、干树叶、毛线、穿珠子、涂颜色、喂小鸟等半成品;“科学区”里带给望远镜、小汽车、九连环、动物模型、磁性玩具等等。阅读区:各种类型的图书和大小不一的字卡;搭建区:废旧纸箱、废旧易拉罐、幼儿园带给的大、小积木玩具,因为我班可利用空间比较有限,经过商量我班将较为安静的区域操作区、科学区、阅读区、数学区建立在活动室内;将表演区、搭建区建立在活动室内的床上,区域活动时将床铺叠好,以供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生活区安排在室外栏杆上,将操作物品安装在栏杆上,即方便又有立体感,大大带给了利用空间。操作区的白板安装在墙上,以供幼儿方便操作并根据活动状况灵活调整
同时,我们也根据我们的主题活动将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也能进行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利用率。比如操作区,会投放一些平时做宝宝秀时剩余的一些材料放在区域中,让孩子有时间时或是进行区域活动时去操作。秋天落叶,我们会带孩子到院子里捡一些形象的叶子,摆放在区域中,孩子在区域中会粘贴、会用手去撕、会插在头上当头饰等。我们班玉函小朋友在操作叶子方面比较有天赋。在数学区中我们会放入俄罗斯套娃、大小不一的物品,让幼儿自己去看、去比较,培养幼儿用心动脑的好习惯。在美工区中会投入剪刀、油画棒、橡皮泥、空白纸、水彩笔等,在平时的艺术操作中剩余的一些成品、半成品,供幼儿去参考、去仿照。有些幼儿购买的橡皮泥中会有一些模具和步骤图,我们也会将这些现成的材料投入到区域中,方便幼儿自由选取。在表演区,会投入一些自己用毛线编的假头套、表演用的衣服、扇子、腰鼓、响板、玩具剑等,带给丰富的材料。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带给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透过带给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
主选取的需要。
二、区域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有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每个幼儿的潜力水平不同,所以材料的投放要兼顾到每个幼儿因,不能都简单,也不能都复杂,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带给活动的机会和成功的条件。比如小班美工区“穿珠子”游戏、教师带给三种层次的材料,由最简单的按同种颜色穿到两种颜色间隔穿再到三种颜色规律性穿。益智区投放的拼图,按块数的不同拼(4、6、8、10)都就应体现层次性。
以上就是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小班区域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