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

时间:2025-05-14  分类:总结

2、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所在段落,共同分析提炼信息。(6分钟)

3、学生把试题重新作答在作业本上。(作业)

四、文言文阅读

1、依据第4题,归纳断句的技巧。(师生共同,4分钟)

2、第5题,教师纠正D选项中的错误,学生积累在笔记本上。(5分钟)

3、第6题,学生回到原文找对应的句子,并指出错误所在。(5分钟)

4、翻译。重点字词:抚 军机 徒 益 厉 穴

师生活动:

1、教师板书两个句子,学生分析推测知识点。(2分钟)

2、教师带领学生示例翻译第一个句子并板书。(5分钟)

3、教师强调翻译句子的技巧和步骤并板书。(3分钟)

4、学生在笔记本上翻译第二个句子,指定一名学生板书翻译。(5分钟)

5、师生共同纠正板书的翻译,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5分钟)五:作业

1、把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每个找出一例,分类写在笔记本上并翻译这个句子。

2、完成晨读晚练第二周的精读文言文

第五、六课时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常用修辞方法和定义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请学生完成下面一题,并对照自己答案和高考参考答案的差距,摸索归纳答题步骤。(《全品》第136页第一题)

归纳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步骤。

2、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结合诗句说明修辞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4、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巩固训练

(一)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 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5分)答案:略 师生活动: 1、5分钟四人小组疏通诗意,按照答题步骤归纳答案,每组派代表到黑板板书。

2、师生共同点评答案,师结合答案对学生进行点拨。点拨比喻手法。

(二)武陵春

李清照

(五)竹枝词①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篇5】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篇6】

一、创设教学情境, 明确教学思路

古诗词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明确教学思路,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得到灵魂的共鸣与感悟。 古诗词鉴赏的关键在于领会诗词内容, 深入作者的内心, 对作者的情感充分领会, 从而达到与作者灵魂的共鸣。 如在《蜀道难》一课教学中, 可以通过播放巴蜀之地的景色, 了解李白所说的“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体验作者的豪放、不羁、无奈、苍凉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情境。 同时可以用音乐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而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二、利用角色扮演法引发情感共鸣

古词鉴赏重在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适当运用角色扮演法, 可以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分析诗词, 掌握诗词的具体内容和中心思想。 如在学习诗人李白的《孤兰》一诗时, 即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 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刻体会孤兰的处境, 虽说被野艾莠草埋没, 但仍一枝独秀, 临风而卓然挺立, 这里表达了怎样的处境?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 “香气”比喻什么? 就行文讲, 是由悲怆转入怨悱,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然后进入解读说明这首诗托物言情, 寄意幽深, 诗之比兴寄托明显, 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运用排比写法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同时展开扩展, 与这首诗类似的诗有明朝李东阳的《白头翁画》, 即“莫道春风好, 春风易白头。 君看花里鸟, 亦有世间愁”。 这样在重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把握程度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知识拓展。

三、反复阅读, 多次诵读, 活跃学生思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阅读, 可以活跃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拓展能力。 形成感悟意境, 体会情感, 融合灵魂, 养成品鉴诗词的好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在树立这种价值观以后, 学生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 让学生反复吟诵“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当学生用作者的口吻进行朗诵时, 会油然而生无奈之感和相思之情, 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活动, 哀伤痛苦的心, 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之情, 从而产生强烈共鸣, 参与到课堂中, 提高学习效率。

在诵读李清照的经典篇目《醉花阴》时,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李清照的其他经典作品给学生进行具体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充分表达自身的想法及感受。 这样可以在全面了解李清照的同时, 加深学生理解, 把对李清照的认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 细腻体会李清照的词。 可以通过传说强化中心思想, 诵读《鹊桥仙》时, 可以将自身情感娓娓道来, 并突如其来地进行一声深情而猛烈的呐喊, 从而成就千古名句, 对人们的内心形成长达千年的冲击。

强化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基础条件是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在这种情况下, 如在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绝句 》时, 学生可以通过联系自身生活, 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映射到诗歌中, 学生就能够学会从作者角度出发对诗词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逐渐发现诗词的美妙之处。

通过声音上抑扬顿挫的朗诵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并通过学生点评使学生对诗词情感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及高考的巨大压力下, 古诗词鉴赏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变质, 沦为功利化的教学得分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改善。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伟大的民族瑰宝, 映射着灿烂文明的古代文化, 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影像, 饱含道德元素的《诗经》, 映射人文理念的《楚辞》, 沉淀着历史的灵魂, 积累了文化底蕴。所以, 高中语文课古诗词学习, 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又是语文课程传承的需要。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参考标尺为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 古诗词饱含的情感、艺术、文化传承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与语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 3/3 文章结束,返回第一页

以上就是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