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
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 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法西斯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
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习,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 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今天的公开课本来是第一节课教学的,由于电视台来摄像,随着学生跑上又跑下。与别的老师换了第三节课,到第三节课才进行教学。自己本身也有点累,也不太向想上课了。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得有点紧张。课堂前部分表现的太拘束了。由此,我觉得上课前,师生不能太专注某件事,兴奋过后,学生注意力难集中,老师是累。
在教学开始后,我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自己也有点累,语气也就无激情,无形中也影响师生互动。学生问题没听清,答非所问。自己又问了一个多余的问题:这是第几人称写的?学生半天才反映过来。可见,上课是需要激情的。
可能太高估学生的概括能力了,在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哪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学生回答的详细了,花了一些时间。课后讨论时,我们在这里存在着分歧: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回答得不对。但我认为什么都是慢慢来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详细到简洁,由繁琐到精练是需要过程的,有时有的老师太心急了。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
教学时,让学生读得太少,重点句子也没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巩固理解。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太遗憾了:为什么忽视这一点。就算课前学生预习得很充分,课堂上也不能读的太少了。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陷入了沉思。
上周我校的“学洋思”课堂教学赛上,各科参赛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给我们献上了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其中11月27日下午,语文组的李秋娟老师的《说屏》和王佳惠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又是我们12月4日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说课、评课,我感受很多。
1、“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课的要点。而我平时语文课堂上“写”的训练太少。
2、注意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教法,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别再说。
3、语文课堂上引用故事一定要用正面事例,如果稍不注意用反面事例子对学生不好。
4、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要注意尊重学生、少说废话。
少一些这样的语句:
“你给我答一下。”
“你给我说一下。”
“懂吗?”
多一些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话说明白了吗?”
“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老师,请你给点评一下。”
“你真棒!这么复杂的问题都没把你难倒。”
“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老师真没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相信你能行!”
“再来试一试,好吗?”
“没关系,多思考一会儿,老师等你。”
……
当学生被鼓舞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
5、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6、分角色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7、“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有难度的、有深度的问题。
8、古诗文背诵要指导方法。
我计划做的。
以上就是语文课后反思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语文课后反思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