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规划

时间:2025-03-10  分类:总结

关键词:县域;旅游产业;内乡县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宝天曼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龙头和市委、市政府把宝天曼作为南阳旅游开发旗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豫西南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和位于伏牛山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战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使内乡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内乡县旅游局以提升内乡旅游知名度,提升内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按照A级景区创建工作标准对景区景点标识牌进行规范,指导各景区景点制作高标准的旅游标识牌。对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设安全景区。

二、优势

内乡旅游优势我认为多为区位优势。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乡村休闲旅游地是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三、劣势

(一)低端产品特征突出。目前,乡村休闲项目发展很不成熟,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开发方式粗放,且基于短期利益。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功能单一,在经营上乡村休闲旅游地只停留在注重价格上,基本没有服务意识,一锤子买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对于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特色产品注重不够,如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田园风采等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整体服务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很多宣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的休闲要求。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交通、住宿开支为主,而消费支出较高的娱乐、购物等其它开支较低,导致整体休闲消费水平低,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盲目发展。目前,内乡县已经形成了零散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生初期的自然发展、到90年代的竞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盲目开发、效益不佳和资源浪费。在“农家乐”盛行的内乡,一些本世纪初开发的农家旅游地,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xx年起就出现客源减少、效益下降的局面。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

四、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与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

结合市情特点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内乡县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旅游兴县、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建设新城”,面对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内乡旅游业既要乘势而上,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前提就要在发展思路上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二)分析需求,加快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xx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9.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强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旅游产品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单一落后的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当前,旅游产品形式已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及更多样的产品复合形式转变。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

1、政府行为定位。乡村旅游产业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因为其不成熟性、其公共产品性质,外部性效应还很明显,如旅游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承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牵引。因此,政府应主导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

2、营销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样需要中间流通渠道――中介组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营销单一,主动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在招揽客源上,农户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受人际的范围局限。宏观上可由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策划事件旅游来扩大其知名度,微观上可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承诺行业服务水平与标准并制度化,建立投诉制度与违规处罚制度,形成行政方面的约束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建设品牌形象,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和谐发展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负面效应。在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开发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地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简单的原始利用到注重人文的休闲空间的营造,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4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xx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xx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定会迎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和收益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投资资金的追逐,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公共设施配套欠缺;缺乏监管,乡村生态的破坏;缺乏营销管理,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薄弱;过快的追逐收入增长,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本人认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为各方利益追求者均在寻求各自眼前利益最大化,即农民,村集体,政府,及投资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博弈的时候,容易进入囚徒困境,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平衡各方利益,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

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

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

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方面。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根据成都的区域地貌特征,对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入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模式划分为丘陵、低山区和平原区等并以城都市郫县和龙泉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进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时提出了乡村旅游得四种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型模式、农业生态型模式、农业示范型模式、农村民俗型模式。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这些问题将会逐一得以解决。

2、乡村旅游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探索乡村旅游内在成因和作用机制,增加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意境塑造、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根据区位、依托资源、制度、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模式分为四大类: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农业园区旅游;古村落。古镇旅游;农业或农村的胜景和绝景游。然而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

(一)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牵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般在公路、停车场、绿化、环保设施、医院、等基础设施,并以门票,经营性,收入,税收作为资金回笼。


-->> 3/13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