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均摘编自汤爽爽、冯建喜《法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乡村政策演变与乡村功能拓展》
(1)结合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法国城乡人口变化的趋势,概括影响城乡人口变化的因素。(6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法国“光辉30年”时期乡村政策的理解。(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认为,如果以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现代机器工业兴办作为本国工业化的起点,以1978年比较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基本建成作为阶段性的终点,在中国工业化的世纪历程中,共走过了四个相互不同且前后交错的阶段,构成了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四个阶梯。
阶段 | 阶梯 |
19世纪下半叶 | 缺乏工业化战略规划下的不完整移植与有选择仿效 |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 | 自由市场模式下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
20世纪30—40年代 | 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向国有重化工业体系的转变 |
20世纪50—70年代 | 后发追赶型国家大推进模式下的完整工业体系建设 |
——摘编自方书生《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的四个阶梯》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一个或多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808年,英国驻巴格达官员里奇考察了古巴比伦遗址,并于1815年出版《巴比伦遗迹日记》,由此两河流域考古在欧洲引发巨大关注。当时,欧洲国家出现了“外交家兼考古学家”这一种所谓的新职业。1843—1845年,法国驻摩苏尔领事在霍尔萨巴德(今伊拉克北部)发掘出土的文物帮助卢浮宫建立了第一批亚述收藏。1845年,英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馆随员发掘了亚述巴尼拔、尼姆鲁德等遗址,为大英博物馆收集了亚述浮雕和泥板文书。在上述一系列考古发掘基础上,楔形文字系统被成功破译,开启了一门新的学问——亚述学。
——摘编自艾仁贵《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材料二: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简表(部分)
类别 | 项目例举 |
联合考古 | 印度西南沿海古代港口与城址(2014)。(该地发掘的中国陶瓷与钱币类型、数量远多于世界其他地区) |
历史古迹保护修复 | 蒙古国古建筑兴仁寺和夏宫(1957)、柬埔寨吴哥古迹(1997)、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2015)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 |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4)。该遗产项目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涉及时间早至公元前2世纪 |
博物馆展览交流 | 中国9家博物馆接力展出在战火中得以保存的阿富汗珍贵文物(2017—2020) |
——摘编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等
(1)结合材料一,评析英法在两河流域的考古活动。(6分)
(2)结合材料二,选择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就此合作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D | B | B | A | C | D | D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