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把锈迹斑斑的藏刀。刀柄的一半已经不见了,仅剩的另一半上一颗豆青色的松耳石却完好无损。
他把藏刀插在刚才发现狐狸的地方。
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发现狐狸并做了记号的事忘在了脑后,要不是几天以后发生的事,他恐怕一辈子也记不起那只狐狸来了。
也是个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羊们开始啃吃牧草了,次洛便朝着干河滩走去,却发现干河滩里今天有几个人。本来就对什么都好奇的次洛不假思索地走了过去。
那些人正在传递着一样东西,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样子。次洛凑过去看了个清楚。那是一把藏刀的半截刀柄!次洛立刻想起他作为记号插在狐狸出没处的那把藏刀。“半截刀柄算什么,我捡了一把藏刀都没当回事儿。”次洛有些不屑地看着那几个人。
“你说什么?”后面忽然传来一句纯正的藏语。是那位太阳帽上绣着一只金色雄鹰的小伙子说的,他正望着次洛微微笑着。
“我是说……”次洛有点犹豫,“我捡到了一把藏刀。”
次洛带着那几个人沿着河床去找那把藏刀。藏刀斜斜地插在石缝里,刀柄上镶嵌的那颗豆青色松耳石上,落了一堆鸟粪。次洛把藏刀拔出来,递给那位会说藏语的小伙子。
“头儿,你看!”小伙子立即大声叫着,朝一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了过去。不一会儿那几个人就抱成了一团,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次洛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那位年长的男人看见了次洛,他像喝醉了酒一样趔超着走过来忽然抱住了次洛。
“你知道吗?”年长的男人说,“你让我们找到了这里就是吐蕃古战场的重要证据,你是历史的功臣。谢谢你,谢谢你!”
临走之前,年长的男人把脖子上的望远镜取下来,挂到次洛的脖子上。他还帮次洛把望远镜按在眼睛上,次洛立即看到了他家的羊群,那只叫森森的母羊湿漉漉的嘴唇几乎就要挨到他的鼻尖了,次洛吓了一跳,急忙拿开望远镜,朝着自家羊群的方向看了看。他只看见一小片白色像一小朵云彩在远处地平线上飘浮。
自从有了望远镜,次洛放羊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每天都早出晚归,省了阿爸不少事儿,这让阿爸感到高兴。有了望远镜,次洛看到了许多东西,他看到远处雪山上又多了几猎经幡,新鲜而亮丽;他看到离他家不远的阿克普罗家的帐篷上破了一个洞,他们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万玛也回家来了。
这天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后,便用望远镜到处张望,远远地他看到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动,起初他以为是一只野兔,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报纸,在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地飘动着。次洛决定去捡起那张报纸。他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拿望远镜观察,当一把芨芨草挡住了随风乱飘的报纸,他走到了报纸跟前,也就到了阿克普罗家。
他把报纸捡起来,看到报纸上有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姑娘微笑着,一手拿着鲜花,一手还拿着一样圆圆的东西,那东西是用一条布带挂在脖子上的,就像此刻的次洛,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又朝阿克普罗家的方向看看,他看见在县城工作的万玛在家门口看书,便走了过去。次洛把手里的报纸晃了晃说,“你给我看看这个,这是什么。”
万玛把报纸接过来看了看:本报悉尼今日电北京时间今天上午8时52分,26岁的上海姑娘陶璐娜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注]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以488.2环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首枚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在悉尼上空奏响。
次洛期待着万玛的回答,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帐篷,又从帐篷窜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哈达,向着前方的草原飞奔而去。
次洛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帐篷一侧的狗受了惊,狂叫声不绝于耳。
(有删改)
[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于2000年9月在悉尼举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爸逗儿子起床的一系列细节,写出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呈现了父子之间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
B.次洛放羊的地方曾是吐蕃古战场,他无意中捡到的古藏刀被考古队认定为重要证据,由此引出望远镜的故事。
C.雪山、草滩、芨芨草等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典型自然环境,大皮袄、糌粑、帐篷等营造出牧民特有的生活氛围。
D.次洛撒下羊群,跑去河滩玩耍,追赶狐狸,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次洛阿爸、考古队员、万玛的描写均着墨不多,但对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典型细节刻画精准,人物形象鲜活。
B.小说中次洛拿藏刀作标记、用望远镜看到回家的万玛,与后文次洛带人找刀、请万玛读报纸的情节照应,伏笔巧妙。
C.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又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既符合人物年龄与认知特点,又富有童趣。
D.小说中的望远镜与《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均来自于外面的世界,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且具有象征意义。
8.文中画线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两次出现,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奥运消息”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却被用作小说标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应书。待诏贾让奏言:
治河有上中下策。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则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岁更起堤,复数重。河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又为石堤,使西北抵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今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此最下策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沟洫志》)
材料二: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盖罕用焉,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其欲行也强而塞之,其欲止也强而通之。捐民力于无用,糜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其后,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则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贾让上中二策,以为可行。
(节选自[明]邱濬《大学衍义补》)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今行上策A徙B冀州之民C当水冲者D决黎阳E遮害亭F放河G使H北入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通“壅”,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意思相同。
B.难,诘责,质问,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难”意思相同。
C.且,将近,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且”意思与用法不同。
D.薄,薄弱的地方,与《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义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哀帝初年,待诏贾让提出了对治理黄河的看法,在他看来,战国时期修建河堤,诸侯国各自为政,谋求自利,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
以上就是2025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2025广州零模高三12月调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