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通过不断创新,一个民族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扎实地工作,勇于改革,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努力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以及情境性强的特点,能够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它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创设出让学生思维逐层展开、深入探究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尤其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为学生拓宽了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导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要成为一名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并用于组织活动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要求个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全新产品或想法。因此,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体现。然而,传统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在物理教育中尤为重要。下面我将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享一些见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对脑力劳动中的成功感到愉悦。”求知欲,也被称为学习兴趣,是一种追求探索、认识世界、渴望获取科学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的动力。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力量,驱使人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产生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它是活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首先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问号就像一颗种子,在未知的原野上开出一朵又一朵创造之花。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轻轻用手推动一块黑板擦,并问学生:“为什么黑板擦会运动?”学生回答:“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然后老师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再次问学生:“为什么黑板擦停止了运动?”学生回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接着继续问道:“那么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为什么它能继续飞行呢?”通过这样逐步设疑的方式,老师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出他们的智慧火花。
在讲解“重力”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问题二:手推铅球后,铅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问题三:竖直向上抛出的一小球,速度逐渐减小,这主要是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通过提问一,我们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力学知识。提问二则可以制造悬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空中受力的情况,并打下物体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的基础。最后,提问三能够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运动中的阻力影响。通过设立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创造情景,制造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层层迭进,波澜起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涉及对已有类别相关刺激输入的分类。如果刺激输入与已有类别完全无关,则无法进行加工和理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他们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并非空白,而是已经印上了各种各样的前期科学概念。这些前期科学概念中包含了正确理解和误解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与相应知识相关的实验和教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和比较。通过看破种种非本质的表象,揭示实质性问题的本质。例如,在浮力问题上,学生已经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作用,但常常错误地认为木块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较大,而铁块沉入水中是因为没有受到浮力或受到的浮力较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出乎他们的意料地展示一个全新的画面。比如,针对上述学生对物体浮沉的错误认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量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入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大小。这种情景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冲突将引发他们对自然界奥秘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探究“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又如提出:人离镜越远,像看起来就变大。是不是距离变化了,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发现象和物等大,原来的观念就站不稳脚跟,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等许多物理概念,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如:通过一个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学生如痴如醉;通过一个静电起电器,使人体的头发由于静电斥力而竖起,显示出电力线的形状,使学生惊叹不已;如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上,鸡蛋静止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燃烧片刻,使瓶中空气稀薄,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可观察鸡蛋慢慢地被“最后落瓶中,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
物理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因而它建立往往需要足够的感性经验,需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惯性”概念时,事先演示两个小实验,打蛋入杯和杯底抽纸“提醒学生观察”当塑料片在棒击下飞出。而鸡蛋掉入杯中,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放在讲桌边缘,物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只要我们根据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应用科学的方法,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方面会有成效。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强化“右脑潜能”开发,弱化“思维惯常定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新世纪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主要课题和中心任务。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下:
1、彩色电扇——突破定势思维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以上就是创新思维学习心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创新思维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