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事情真相,谓之曲笔。据材料看,陈寿在创作史书时亦有曲笔,体现在哪些事例上?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民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
B.三至八句铺叙河北民所受的“苦辛”,九、十句进一步渲染悲惨愁苦的气氛。
C.目睹河北民的苦难生活,诗人不禁遥想“贞观之治”的美好景象,心生感慨。
D.本诗借助河北民巧妙展现了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16.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本诗既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又有得力于杜诗“顿挫”的妙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学期伊始,班主任使用《离骚》中“ , ”两句话,告诉学生岁月不居、青春易逝,一定要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
(2)秋瑾的“为国牺牲敢惜身”表现出一种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而唐代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浴血沙场,不为个人功名,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3)流水无情亦有情。古人创作诗文,常借流水寓相思离别之伤、生命短暂之慨、盛衰无常之叹、人生失意之愁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当今社会令人瞩目的现象,从服饰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各个领域。“新中式”浪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本土生活复兴。如今中国生活美学家们,就在践行着茶、香、花、琴、书、画、乐、舞、服、妆各种“美之道”,从而获得更为幸福的生活。由此来看,“新中式”已从一种崛起的美学风格上升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更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甲)。它并不是要回到那个传统中国,传统当随时代,要与当今生活相匹配,“新中式”的发展,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①在创新的过程中,②抄袭成风、缺乏新意的现象必然会出现,③虽然这只是短期现象,④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就可以“开源节流”,⑤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⑥不必过于激烈的文化批判。
“新中式”的海外传播尚待假以时日,才能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着汉服到了世界各地,从旅游景区到毕业典礼,都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身影。如今,中国文化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乙)。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在传播之前,还有一份工作亟待完成:那就是选择优质且定型化的“新中式”文化,这就需要设立“新中式”的各种标准。与此同时,如何打造中国自己“新中式”的文化品牌和美学品牌,才是 A 。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就难以在世界高端品牌领域中争得 B ,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18.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新中式”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等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种文化”的表达很有趣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5月_______访欧,领导人会谈间____提到了三句中国古语:“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第一句是说君子在与人相处时保持和谐但不随波逐流,坚守中立而不偏倚才是真正的强大。另两句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纵有山海阻隔,亦如比邻一样亲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B 3.B 4.
①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便于读者理解。
②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
③围绕一个论点多个事例组合,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 5.
示例:
①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们极容易被社会和所属群体裹挟,盲从他人并做出错误决策。
②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人类就无法挑战、修正并增进自己的知识,不利于个人成长。
【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人类思维和行为受制于群体和社会力量的现象,及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第一则材料强调了群体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无意识影响,倡导反思和理性判断,以改进非理性思维。第二则材料论述了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指出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的重要性,需要具备承认错误的开放心态,以迎接新的信息和观点。
以上就是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