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立场》有感

时间:2024-10-21  分类:总结
有时候可能性深深地潜伏在现实中,让我们焦头烂额,都难以发现。如果发现不了可能性,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魔术师,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首先选用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这貌似也是我最青睐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多数,言语总是那么苍白。

比如,孩子作业长期不完成,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地沟通失败,如此看来,这就是空谈。所以常常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面对一些一点就通的儿童来说,语言也是具备一定的力量的。但是教育事业里,终会有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疑难杂症,比如有的孩子就是长期不做作业,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听讲,任你千般说万般劝,都不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荡起半点涟漪。这时,就要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创造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上学期新接手的班级里,三班有个小盛,二班有个小欣,这两个女生是我未完成作业记录本(黑名单)上的常客。为此,我多次和她们进行语言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不得不说,有时候空谈的确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几近感到绝望和无奈。但是当文字落在了纸上,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分别给她们写了大约2封手写信,她们的改变立竿见影。

本学期,我为两人分别安排了一个小助手任务,她们不仅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而且几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她们两人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笃定教育的确能够改变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这一点和作者在书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教育实践中已有不少的事例证明,教育是可以改变事实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这么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发现或者创造儿童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答案,但是这个过程或许就能让可能性得以显现和实现。

04

作为教师,面对的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儿童。

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困惑,身处怎样的教育困局,心怀幻想地怀揣着“可能性”这三个字,让自己远离万念俱灰,让自己远离绝望,让自己始终对儿童满怀期待,对教育葆有热情!

读《儿童立场》有感6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读《儿童立场》有感7

作为小学教师,“儿童”一次是我们工作的重心与中心。如何站在儿童立场,为儿童思考,研究儿童,是我们的终身课题。全书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教育的中心是儿童研究。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教师应该坚守儿童视角的研究。这个研究,源于儿童,为了儿童,也要有儿童的参与。学生位于学习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至于如何进行儿童研究。成先生在书中用12个字来表达儿童研究的主题,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成先生说:教育的大智慧正式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到儿童去,首先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去。“儿童”原来的意义是自由。其次,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第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第四,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中去。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同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成先生还写到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的立场就会萌发,生长。可能性的呼唤:儿童哲学是让儿童拥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学。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诗人,种下他们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诗。

以上这些,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哲人,应当是诗人。当然,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心怀爱。这两年,我读了不少书,但是额,每当面对儿童时,还总是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会继续追寻伟大的哲学家、教育人的步伐,提升自己,照亮儿童。

读《儿童立场》有感8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张艳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谈到“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其实,我们现在在教育教学中也都在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我们学校践行的就是“绿色课堂”理念。但在实践中,有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是流于形式,比如前置性作业,大多数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选择。这责任其实也不能全部推给老师,老师理念的落后,以及实践精神的缺乏是一个方面。还有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方面,再者,学校资金的保障又是另一个方面。所以,这个观点的“必然性”“合理性”经常被遮蔽住了。

一切都是从学生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看了让人心酸不已。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还少吗?双休日的青少年活动中门口的拥堵,老师家的门铃的不断想起……再看孩子们的脸,有几个是带着微笑的?童年的自由,童心都已在补课中泯灭了!还有,学生一进学校,老师、学校就开始紧张,生怕出点啥差错,于是学校成了“鸟笼”,学生总有健美的翅膀也无法飞翔!所有时间都在教育者的掌控中!不知道学生他们的呼吸是否顺畅?不知道口中喊着“以学生为本”,是否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 4/7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读《儿童立场》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读《儿童立场》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