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儿童立场》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成尚荣先生真是一语道破真谛!
“把儿童当成儿童。”这句话初听似乎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特点是单纯、好动、喜变、好幻想、好尝试,却又缺乏判断能力。在他们的成长中,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但同时他们又在不断的尝试中,表现出缺点,甚至犯错。但孩子的“过失”不同于成人的“犯错”,不是存心,而是无意。而正是在改正一个个缺点和错误的过程中健康的成长。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就像不少老师总希望学生对自己要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仔细想想,可能吗?老师,千万别真把自己当成孔夫子!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是老师逼出来的,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不是当面爱你一万年,背后恨你一天天。虽为师生,尊重却是彼此的。有了彼此间的尊重,师生之间总会发生点好玩的、有意思的事。这些事未必与成绩有关,但一定和教育有关。
上学期一天下午,我去楼上别的班级上课,被他们看到了。他们追着问:“老师,你为什么要去别的班上课?”我笑道:“你们成天‘气’我,我决定’抛弃’你们,重选班级。”他们中有人嚷嚷:“老师,你要敢选择其他班级,我们一定把你‘捆’回来。”我乐了,大声说:“你们胆子也太肥了,连老师都敢明目张胆‘威胁’?”哈哈哈哈,一阵笑声,他们一溜烟儿地跑了。
其实,哪能换班级呢?不过逗他们玩玩而已,顺便拈量拈量自己在他们心中是否有一点分量。只是,多次的“亲密”交流后,我才发现——他们的世界和我们脑子里的世界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还不全力以赴让自己“变成”他们,我们又怎么能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世界呢?不理解他们,也不理解他们的世界,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成尚荣先生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儿童让你拥有儿童视角。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教师成为最好的“儿童”。
深以为然。
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xx+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以上就是读《儿童立场》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读《儿童立场》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