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打开《儿童立场》之前,看着书本的封面,这是一本枯燥的书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籍?事实上,它是一本帮助我打开视野的书。让我接触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也就是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去对待教育的过程中的现象。
教育需要智慧,正如书中所言“书中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和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有人说教师像园丁,辛勤耕种,育人万千。这些比喻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但是《儿童立场》一书,却用更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所谓使者,充当着互通往来的义务。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泰戈尔说让孩子到成人世界中去,用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成人愉悦而沉静。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洋溢着灵气与活力的儿童,如何发现并懂得儿童的鲜明与活力?或许我们老师早就习惯了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自信,总觉得自己最懂得孩子,常常不自觉地就以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成长的路上。比如:儿童上课迟到了,我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没有遵守纪律,而忘了去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教师身份的定义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是前提。
其次,我想谈谈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总结和认识。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树立儿童立场,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儿童视角。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让自身专业知识提升和深化,让“文化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科的孤立性,而具有渗透性和引领性。比如我在上汉语方言拓展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去做方言调查,再与自己现在的发音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方言语音和词汇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受历史人口迁移,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文化的影响等等。让他们在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语言里找到自己文化乡情,所以我最后给课堂做总结的时候,我说“故乡并不遥远,乡音带你回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家乡的生活语言和文化,这些文化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而把课堂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化元素,同时融合了历史、民俗、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那一口地道的乡音,甚至一声地道的吆喝,可能会成为儿童成长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而文化使者——教师,担任着引领儿童,耕种并传播这一文化的重任。
当然,语文学科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探究和思考并学习的。如:语文课中的作文课,阅读课如何设计和安排课堂更符合儿童立场,如何让孩子成为种诗的人?如何让孩子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智慧?
《儿童立场》中说道:“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儿童立场的密码。”这里的故事可以是儿童故事中蕴含的知识、概念、道理等,也指儿童本身就是故事,以及教师在故事中所寻找、确立的儿童立场。
相比较道理说教,能走进儿童心灵的是故事,寓言等,所以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悉心观察、捕捉细节,创造故事,记录故事,建构并坚守儿童立场也是一种方法。
运动会上,全员退场后,班级的两个孩子低头寻找的身影还在烈日下穿梭,原来是两位同学还在清理班级的垃圾。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一美丽瞬间定格,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中的身影定义为最美身影!篮球赛上,所有同学在场上为班级呐喊加油的时候,我看见一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因腿骨折受伤坐在轮椅上的同学推出来,夕阳下的他们的笑容是令人动容的。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定义为最美陪伴!
青春期的班级每天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教育的现场出其不意,层出不穷,如何在繁忙之中坚守儿童立场,记录与写作故事,让故事沉淀,让纷乱的现象逐渐清晰起来,让表面的现象逐渐深刻起来,让模糊的现象聚焦起来。在这样的沉积和积累中,我们能找到某些事件的关联性,规律性,从而坚定我们内心对儿童立场的认识。
发展儿童,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按照书中的观点,需要着力于孩子的现实性,更要着眼于孩子的可能性。并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发展为可能性。
在教育的路上,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从而唤起孩子内心的可能性,因为尊重孩子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当孩子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试着收起内心的焦躁和苦恼,给孩子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变好的可能性被唤醒;当面对学业基础落后的孩子时,试着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灯,给孩子以追求、期待、梦想的可能性;当遇到个性突出,情况特殊的的教育情况时,我们试着放下“统一性”“标准化”的束缚,试着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在孩子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选择中得以实现。
《儿童立场》有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也有不少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在这本书中,既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独特新径,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同仁优秀的经验介绍,从各个角度来认知儿童立场,如:课堂,文化,艺术,故事,情感,以及优秀的课程思路等等,从而更进一步真切感受到思维创新的魅力。换一种思路,认识世界的角度会大不同,在收获知识的途中,我们也在努力成为更智慧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设施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站在儿童的离场看问题对教学工作来说就是要“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平时在写教案、备课、写教学设计,都要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个理念来看,从学习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给学生“适宜性教育”。真正地让学生回家的预习有成效、有方向、有目的,更甚者,由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撑,将网络平台利用到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更能以大数据呈现在教师的后台,教师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及时有效的去调整预案,将课堂有效的时间利用在处理“疑难问题、帮扶学困生”的这个刀刃上。因此,我们现在虽不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帮助,但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步伐不能停,课堂的翻转势在必行。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对学生的有效了解,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事情。只有这样,不断的前行,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创新的意识!
成老说教育需要慢慢来、需要等待,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要靠教育,还要靠其自身的成熟,因此最伟大的教育是教育与儿童的成熟相统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儿童的健康快乐为教育的立足点,就是儿童立场,也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尽管每位教师的职业相同,但是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却不尽相同,我们从每天的都在发生着的教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实践教育行为,都应当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持一切从儿童成长利益出发的教育立场,走进儿童中去,去发现儿童,然后再引导儿童,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最科学的成长,这才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
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以上就是读《儿童立场》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读《儿童立场》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