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8  分类:总结

破败的建筑、泥泞的道路、低矮的平房、肮脏的街道,再配上糟糕的空气,没人愿意在这里多待一分钟。

可就几年时间,大同的市容市貌就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昔日那个“脏乱差”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而耿彦波正是缔造这场变化的人。正是为此,大同才出现了万人齐聚,喊话“耿市长留下来”的场面。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耿彦波这个“百年难遇好市长”表面的光鲜,鲜少去深究他背后的故事。直到那部《大同市长》纪录片诞生,才知道这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市长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无奈。

许是往年在其他岗位任职的惯性,耿彦波对古城、古建筑修建情有独钟。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晋中的榆次古城,再到但如今的大同,他上任的第二天,就来到了规划局。目的无他,只为“城建”。

一座古城,养育一方人!大同古城,一座北魏时期兴盛的都城,历经唐宋元,到明朝达到鼎盛。可近现代炮火的侵袭,早已让这座城市千疮百孔。幸运的是,梁思成曾来过这所城市,留下了诸多图纸和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昔日古城繁荣不在。诸多文物古迹被各种建筑遮掩,不具备观赏性、居民区多为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再加上那几年太原大肆开发煤矿,以至于大同成了一座没多人问津的城市。

没看点、环境脏乱差,就好似一个人没了精神气。要想让这个城市再发展,城市面貌改革自然成了首要任务!

根据梁思成的诚实规划理念,耿彦波提出了“一轴双城”的大通城市规划——以御河为中轴,一座古城,一座新城。

新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古城,则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有了这个设定,接下来就是“实干”!从耿彦波上任第二天就到规划局这一举动,就能看出这位新市长讲究一个“快”字。

第一年,老城就拆迁了1.7万户;第二年,拆迁了2万户!有拆,就有建。古城这边拆,新城那边建。两边热火朝天地干,随之而来的就是资金、安置等各种问题。

后来有不少报道都在说,耿彦波的大拆大建,给大同政府留下了百亿负债。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批判,言称其没有保护大同古城、破坏建筑、没传承文化。

留得身前名,不与他人争!对这些评价,事后耿彦波俱都是一笑了之。毕竟,上任大同市长那几年,他可没少遭受质疑。其实自当官以来,耿彦波就一直置身于质疑当中。可不管何种质疑,他依旧“我行我素”。

出生于农村的耿彦波,身上有着老百姓的一种“质朴、不怕苦”的劲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不过多了些机会,才想着做些实事。而这份“做实事”的愿望,也成了他被抨击的主要原因。

1996年,时任灵石县县长的耿彦波,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斥资五千万修建王家大院!消息一出,闻者皆惊!

王家大院,一座堪比故宫的民间大院。历经数百年,这座大院早已破败不堪。脏乱差的街道,连带着整个王家大院尽显落寞之感。没人想过要将王家大院整修、更没一位领导想着让王家大院成为整个灵石县的经济基石。

而耿彦波,想到了!

可上任灵石县以来,耿县长各种拆迁,早已让这座县城“闻拆色变”。如今他又要用五千万来修建一座看不到前途的大院,这让普通人怎么想?

于是,支持者渐少,反对者渐多!有人大骂其虚荣心强、为业绩而不顾灵石县具体情况。算起来那些年还真有不少官员为了业绩,弄了不少面子工程。表面上让城市焕然一新,实际上不过就是“中看不中用”!

那耿彦波计划整修的王家大院,也是这样吗?

前面提到,王家大院堪比“民间故宫”。虽没有故宫之奢靡、庞大,但在民间依旧属于罕见的建筑群。对于灵石县来说,这无疑就是一巨大的机会。若是能将其开发出来,这将会极大带动灵石县的经济发展。

可那个时候,又能有几个人想到这点?所以百姓开始抱怨、上访、打投诉电话,激进的人更是当面谩骂耿彦波!

那段时间,是耿彦波第一次感觉工作难做、县长难当!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一切亲力亲为,不仅要监督王家大院的顺利整修之外,他还得安抚住当地百姓的心情。

王家大院修成了,可灵石县却陷入了经济困难的窘境。不少人在抱怨、怨恨耿彦波,说他没有干实事,埋怨其不将五千万投放到当地实业中。以至于他离开灵石县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给他送了花圈。

不理解,成了那一代灵石县人的普遍态度。那后来的灵石县呢?在它的三大经济产业中,旅游产业榜上有名!

王家大院出了名、灵石县出了名,这为当地提供了一种持续可发展的经济收入。时至今日,没人再说耿彦波在灵石县修缮王家大院,是为了面子、冲业绩,这完全是一种高瞻远瞩!昔日的“耿拆拆”,一下成了百姓心中的好干部!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在大同、太原那段时间,才是他一生为官生涯中,最艰难、最辉煌的时候!

2008年,耿彦波到大同担任市长。

大同,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为此,大同人因煤炭发财。可随着煤炭开采,问题渐渐凸显——裸露的山头、糟糕的环境、低矮平房、肮脏的街道。

因煤炭发家致富,也因煤炭走向囧途!

早在耿彦波之前,大同市历任市长都想着改变这一情况,也提出了“御东新区”这一概念。可提出来和做起来,完全是两回事。

建设新区、改造老区,这几乎是一座城市必经之路。可大同太特殊了,因为这里有一座传承了千年的古都。是要古都,还是要新区?亦或两者都要?在耿彦波之前,没人把握好度,为此建设新区的事一拖再拖!

耿彦波上台后,当机立断——新区要建,古都要保!

见识了古都老区里面的脏乱差之后,耿彦波决心进行棚户区改造、一轴双城的计划。棚户区改造,针对的正是那些在古城内生活条件不好的住户。在政府的协同下,部分居民被转移到御东新区,部分人则留在了古城外围。

为实行这两项计划,往日的耿拆拆再度上线,每天四点就亲自到工作,监督工程进度。一个个工地来回转、一个个施工单位来回问,为的就是工程能有序进行下去。

可这次他依旧遇到了之前曾遭遇过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大拆大建,需要钱。更何况是连续好几年的大拆大建,这笔庞大的支出从何而来?

有人会说,国家支持、银行贷款,政府想要弄到钱,那不是轻而易举?可事情如果真有这么简单,那一切倒也不着急了。可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必须讲规矩。既然账面钱不够,那就只能垫着。

谁来垫?自然是那些开发商。

开发商先垫着开发新城区的钱,等旧城区拆迁之后,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开发商也得了旧城区的地。

一举两得,老百姓住进了大房子,开发商拿到了城里的优质土地。一边拆、一边建,两不耽误、齐头并进。可毕竟是大规模拆迁,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多数住户搬到带有电梯的楼房里,是非常支持的。往日生活的小房间,如今焕然一新,这提高了不少生活质量。可还是有部分人觉得不满,比如一些刚刚装修完,买了家具家电,如今好不容易住进去,又要搬出来,这算个什么事?

还有些人住在古城区的房子属于自建房,属于违章建筑。再加上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一些在这里打工的外地人,都分不到房子。

老区没住的,新区分不到房子,这可咋整?结果就只能赖在老城区不走了。对待这些问题,耿彦波向来都是十分宽容的解决。但向来讲究原则的他,也极度讲究公平。用耿彦波的话说,那就是:“我同情弱者,但同情归同情,规矩归规矩!”

而在耿彦波眼里,规矩无异于一杆秤!

在那个火遍网络的《大同》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视频中,在一个会议现场,耿彦波批评了一名下属。

他说:“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一件事也办不好!”

这名下属就坐在耿彦波对面,听闻这么严厉的批评,当即表示:“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闻言,耿彦波更为恼火。在他眼里,不能办实事的干部就不是好干部,更何况还是一个遇事就退缩的干部,耿彦波指着这名下属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赶紧写辞职报告,换个能干活的人。你在这闹脾气,这个态度不行哈!”


-->> 7/8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