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8  分类:总结

所以,耿彦波决心把整个榆次的道路都进行扩建,但是要扩建就意味着要把马路周边很多建筑都炸掉,包括当时榆次的标志性建筑凌云大厦也要炸毁,一听说要炸毁凌云大厦,很多人都不干了。

当时榆次还完全没有发展起来,这座大厦是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炸了,后面回不了本,那岂不是亏大了?不过对于挨骂这种事情,耿彦波早已经习惯成自然,想做事,不挨骂就不可能。

即便外面骂得越来越厉害,耿彦波还是力排众议,把凌云大厦炸掉,为扩路重建做了准备。

把全城能拆的拆,能改的改了之后,耿彦波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计划,那就是建设一座榆次老城。这个大工程几乎囊括了榆次的一半面积,惹得争议纷纷。

这种大计划可是很容易砸手里的,不过耿彦波从来不是那种畏畏缩缩的人,既然决定了,怎么都会干下去。

榆次老城打的是汉民族文化建筑的牌,这在当年是个了不得的创举,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放眼全国,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小城市或许都有自己的璀璨文明历史,这些文化沉淀也正人们最爱看、最想看的部分。

但是能像耿彦波这样有魄力,真正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干部却不多,毕竟做这种大工程往往都要承担代价,比如说耿彦波挨过的那些骂。

但耿彦波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当年看来惊世骇俗,但回头一看,却利在千秋。

如今有人开玩笑说,耿彦波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拆迁。

没有办法,不拆迁的话就没有办法破旧立新,当然,这话今天听来是玩笑,当年可是实实在在的骂声,甚至有人给耿彦波起了个外号,叫做“耿拆拆”。

这个外号从他第一次到灵石县任职便传出了风声,后来他接连在太原和大同搞建设的时候,这个外号可是叫得越来越响亮,大概也是因为他拆迁的工程搞得轰轰烈烈,拆迁就难免要得罪人。

城市发展

耿彦波调到太原,那是2006年的事情,当时他被任命为太原的副市长,负责的主要方向就是城建工作,这可是耿彦波最擅长的部分。

按理说,太原是省会,建设得当然比边远小县城好得多。但耿彦波到任之后,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让耿彦波头痛的就是太原的道路。

好歹是一省的省会,要说太原的道路非常的穷酸破烂,倒也不至于,但却有个历代干部都没妥善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交通拥堵。省会城市连交通通畅都做不到,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为这件事情,耿彦波焦头烂额,天天在外头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终于决定,要重新调整城市主干道。

既然要重新修理,那就要修成最好的,免得今后再留隐患,耿彦波和专业团队进行磋商之后,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水电管道都埋在地下,同时道路要对标国际大城市的标准。

这样的话,修好一条路,能够造福几十年。

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耿彦波亲自跑到工地上监工,每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扯皮,从用料到施工、到设计、到维修,一条流水线下来,耿彦波每个环节都得亲自过问。

一忙起来,或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把古代大禹治水那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都拿出来了。

而这样辛苦的状态恰恰就是耿彦波工作的常态,因为,如果真的要下定决心改变城市面貌的话,就不可能不忙,躺在办公室里睡大觉是不可能了解实际状况的。

耿彦波是个很接地气的干部,他在人民群众面前很少以市长自居。

尤其是在监督工程的时候,他往往就穿着最普通的汗衫,头上顶着安全帽,东奔西跑,折腾得自己满脸尘灰,看上去和普通的老工人也没什么两样了。

但这样的毅力对城市发展当然是件好事,在耿彦波的监督之下,太原的道路终于被打通了关节,交通拥堵现象大为改善,尤其是太原的主干道更是焕然一新,被很多人称之为山西的长安街。

转型智慧

2008年,一向能干的耿彦波又被调到了大同,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耿彦波每次调任,几乎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大同当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区老旧、过度依赖煤炭产业、严重的环境污染、青壮年人口流失……

耿彦波刚到大同的时候,看见的情况实在不算乐观,当时大同的主要产业还是靠煤炭的输送,整座城市的天空都像是被一口大锅扣上了一样,黑沉沉的,一年到头看不见几回蓝天。

而更糟糕的事情在于,这样严重的污染并不能给城市换来高速的经济发展。

2008年的时候,资源产业正面临着危机,山西的很多城市都因为过度依赖煤炭的缘故,急需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的话,后果可想而知,这些城市会失去未来。

耿彦波来到大同,看着眼前黑沉沉的天,尘土弥漫的道路,心中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但他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一轴两城”。

“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这是耿彦波给大同提出的救命良药。

简单地说,大同要被划分为新城和古城两部分:新城主要是居民区,同时还要把位于旧城区的居民迁过来,而老城就要往古城的方向打造,把它打造成另一个文化圈。

同时,借助这个古城区,可以让大同实现从煤炭产业到文化产业的华丽转身。

但很多计划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骂声不久后又落到了耿彦波的头上。当然,挨骂了这么多年,耿彦波早已经锻炼出了强大的心理状态,一份宏大的计划很快就放在了全城人民的面前,耿彦波决定,立刻着手修复大同的古城墙。

因为多年来没有用心规划,所以大同的各类古建筑破坏得比较严重。

当时耿彦波提出修复古城墙的时候,古城墙几乎只残存了一面,想要修复,难度当然很大,而且耿彦波要做的不只是修复一圈城墙,还要在古城区内大量的造仿古建筑。

这个计划引起了全国争议,有人嘲讽耿彦波是在大同里造假古董,当骗子;也有很多人说,即便把城墙全修起来,也根本解决不了大同的问题,大同的穷病已经到根子里了。

而对于这些争议,耿彦波则表示,自己当然并不指望靠修建城墙来根治大同的病,但修建城墙是必须要完成的一步。

耿彦波给大同提出的完整药方是“文化牌、崭新路、特色城”三位一体规划,他要给大同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换血。

耿彦波到任之前,大同给人的印象便只有挖煤以及贫穷,但是经过耿彦波的考察,认为大同这个地方还是有很多潜力可挖。

尽管大批的古建筑需要修复,但大同城内遗留的古建筑依然数量丰富,所以将大同转化为文化城市是完全可行的。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拆迁活动在大同展开了。

当时有人前往大同做采访,问道:“大同拆迁数量有多少?”

耿彦波回答:“仅是老城区,就已经达到了16万户!”

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想要做到这样大数量的拆迁,肯定要不少的资金,那这些资金将来又能不能赚回来呢?

对此,耿彦波很有信心,他做了完整的规划。大同,一边是文化底蕴丰富的老城,一边是有着大量经营空间的新城,拆迁的损耗虽多,但是可以靠着新区的经营来完成。

而且,一旦古城区投入使用,将来能够为大同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而这些收入,远远大于十六万户人家的拆迁费。

雷厉风行


-->> 5/8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