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这是我的职责。”耿彦波无愧于自己的承诺。
“必须躬身入局”
耿彦波出生在山西和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说他“家谱往上数十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从小觉得,做官到县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18岁时,耿彦波在和顺县委通讯组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勤奋要强、吃苦耐劳从此成为他的标签。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这句名言是耿彦波从政的信条。一年到头,耿彦波只有1% 的时间安坐办公室。“不能当甩手掌柜,与其在办公室拍脑袋,不如去第一线发现矛盾。”他的办公场所不是工地就是街道,他随时开会解决问题。
那时,一天中最早见到市长的人,往往是马路清洁工和街边小吃摊主。为防止开发商懈怠,耿彦波清晨五六点就出门,独自步行检查工程质量,连修路都要亲自走完每公里。据榆次工作人员回忆,2003年9月,榆次老城和文化中心在建,耿彦波每天凌晨2 点回家,5点又回到工地。两个工程结束, 他穿透了6双鞋。
早餐在路边摊买个烧饼、油条边吃边走,午餐用一碗刀削面解决,有时深夜1点,他还在施工现场煮方便面充饥。发高烧,他就用凉水洗把脸继续。长期超负荷工作给耿彦波的身体带来隐患,仅在大同工地上他就晕倒过8次,其中2次有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医生告诫他静养20天,但他第4天就没了踪影。纪录片《中国市长》中,耿彦波夫人甚至不讳镜头骂他“活腻了”。“其实我知道怎样做既清闲又出政绩,但就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他如此说。
做官做人,耿彦波都以曾国藩为楷模。“我是从文的,但搞城建就像带兵打仗,慈不掌兵。”下属办事拖延、质量不过关,耿彦波拍桌怒起:“能干就干,不能干去写辞职报告!”大同开源街的电线杆没挪到位,耿彦波厉声质问:“你是想花大同两次钱吗?”
耿彦波狠批大小干部是常事,有人说在他手下“不脱两三层皮交不了账”。但面对市民,他永远是那个平易近人,拿着图纸灰头土脸的耿彦波。一次,他在古玩店看古建构件,突然有市民闯进来喊“耿市长……”秘书要把人赶出去,却被耿彦波责骂:“你可以进来,别人就不可以吗?”
“报国尽匹夫之责耳”
公职背后的耿彦波,深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主义和传统儒家文化影响, 骨子里将自己当作文人。他自幼喜欢国学,痴迷于唐诗宋词,年轻时能全篇背诵《论语》。1983 年,耿彦波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干修班录取。上学期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抱着一摞书到图书馆,学到深夜才回宿舍。
两年求学生涯,耿彦波不仅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成为特殊时代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独特情结。此后工作中,他所有精力几乎都被城建占据,但始终不忘保护、挖掘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工程竣工,他会亲自撰写碑文铭文;接受采访,他会引经据典化用诗词;上任大同市市长,他也曾作《大同赋》寄托情怀与理想:“文化名城,古韵新章。一轴双城,无限风光。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奋皇城古都之余烈, 振大同崛起之长策……”
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市市长。他针对太原五年规划建设,分别从民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综合交通、产业转型、重大基础设施六大方向详细列出24条具体行动计划,力求将太原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
山西大学是省城太原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耿彦波的母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是耿彦波心头一件大事。上任后,他多次前往山大现场办公,校区选址、调研论证、规划设计……无一不尽全力解决问题,推动建设。从勤勉好学到务实高效,耿彦波的足迹给这座百年学府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021年8月28日,历经八年奋战,山西大学东山校区正式启用。学府新地标一经亮相,便定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时空坐标系中。10月28日,耿彦波重回母校,参观这座他倾注心血建设的新校区。看到曾经沟壑纵横之地,如今已成历史风韵和现代化气息交相辉映的美丽校园,他感慨万千。“建校120周年是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希望母校接续奋斗,谱写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为三晋人民办好高质量教育。”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在常家庄园“超然阁”门槛上,耿彦波亲笔题写这副楹联,这是他心迹的坦露,也是为人为官的志向。
2004年3月,耿彦波离任榆次。老城修复开业当天,群众登上城墙挂出横幅:“谢谢你,彦波。”百度“榆次吧”里,耿彦波被公认为榆次人民最想念的一任书记。两年后,还有网友在新浪博客上开辟“耿彦波论坛”。
2013年2月,耿彦波在离任大同时流了泪。春节期间,成千上万大同市民涌上街头,在他离市的必经之路拉起横幅“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声声挽留。
纪录片、现代诗、格律诗词、报告文学……耿彦波所过之处,人民用他最喜爱的方式纪念他。然而,是“耿疯子”还是“耿菩萨”,耿彦波都不甚在意。“在我任上,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浪费职位,这就是做官的最大满足。千秋功过由后人去评说,我把工作写在大地上,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2008年的夏天,耿彦波来到了山西省大同市,成为了新任的市长,在就职的时候,耿彦波发表了这样一段演讲:
“一个好政府一定是几十年过后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决策仍是正确的。有理想、有追求,才有作为、有大作为。要留遗产,不留遗憾。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谋人民公利而不谋个人私利,造福一方百姓而不能贻误一方百姓。做官是暂时的,人民利益是长久的。”
深思熟虑
也许,当时人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耿彦波的话,但多年之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耿彦波实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在山西,耿彦波绝对是名人,也有人称他是“明星市长”,市长并不是一个容易干的工作,一个城市的兴衰、无数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市长的调度,市长的能力有可能会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
而毫无疑问,耿彦波是个称职的市长,他来到大同任职没几年,这座城市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可谓是旧貌换新颜。
以至于他要离任的时候,不少人民群众都红着眼眶挽留,希望这位好市长不要走。
那么,耿彦波是如何成为一个备受爱戴的好市长的呢?
对于耿彦波而言,秘诀可能就在于三个字,那就是“干实事”。城市发展得好不好,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来吹嘘,所有细微的变化,人民群众都能看得见。
其实从当官以来,耿彦波挨的骂并不少,因为他这个人做的事情往往都有些超出人们的预料。比如说1995年,他来到灵石县担任干部,做了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决定,那就是斥巨资修复王家大院,这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的决定,为了这个计划,耿彦波竟然足足投下了5000万的巨款。用这样多的钱去修复一个早已经破败的历史遗迹,简直不可理解。
但是耿彦波心中有自己的考量,灵石县需要发展,但发展总要有个契机,在耿彦波看来,王家大院就是灵石县独一无二的机会。
做好城市规划往往就是发家致富的第一步,只不过,这样一个宏伟的计划很难解释,即便解释了也未必人人都能听懂。在当时。耿彦波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有人觉得他只是想要从这个项目里捞钱,饱受争议的日子,实在是别人难以想象的苦。
但不管有多少人骂,王家大院的工程却停不得,耿彦波下了决心,该拆的拆,该挖的挖,该建的建,只要自己还在就非得把这件事情做成。
用耿彦波自己的话形容,这王家大院儿是个聚宝盆,盆里面都是肉,能让灵石县的人民吃上100年,只是那里头的肉,外人暂时看不见罢了。
事实证明,耿彦波的决定是正确的,王家大院用巨款修复完毕之后,正好赶上国家的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灵石县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以至于当时传出来的说法叫做“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归来不看院”。
虽然夸张了些,但也足以说明王家大院儿对于灵石县的旅游拉动力,时至今日,王家大院的创收依然是灵石县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不破不立
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旅游项目,但给灵石县带来的变化显然是翻天覆地的。
有了一个王家大院,就有了更多的游客,有了游客就有了丰厚的收入,有了收入之后,整个县的发展速度都像坐了火箭一样,老百姓兜里的钱也变多了。
只要老百姓能吃到红利,那挨点骂对耿彦波来说也不算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耿彦波离开了呕心沥血建设起来的灵石县,又来到了榆次。
榆次和灵石县一样,都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沉淀的古城,只是一直都缺乏一个人把这些宝贝挖出来,耿彦波最擅长的就是挖掘一座城市本身的魅力。
因为有了此前灵石县的成功经验,所以再做起榆次的工程就更得心应手。
当然,但凡想要做一些改革的东西,挨骂总是少不了的。来到榆次之后,耿彦波立马在全城进行了考察,他发现,榆次的文物古迹很有厚度,尤其是城南一带,密密麻麻,全都是极为值钱的旅游景点。
只可惜因为过去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所以导致这些旅游景点没有被注意到,反而在那里吃灰。
耿彦波思考之后,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些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做出一个专门的文化圈来吸引游客。
同时,耿彦波意识到,当时榆次整个城市处在一种老旧的状态,这是长期没有精心建设的后果,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想要发展成旅游热门的话,就绝不能够以这样一副破破烂烂的状态见人。
因此,想要发展城市,第一步就是要从内部改善整个城市面貌。
以上就是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