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23-01-11  分类:读后感

审配建议:“行军打仗,粮草重要;乌巢乃屯粮重地,要安排重兵把守!”袁绍说:“我已安排好,你只管去邺都监管粮草,不能让前方缺粮!”审配领命而去。袁绍遣大将淳于琼率二万人马去守乌巢。淳于琼性刚好酒,士兵都害怕此人;到乌巢后,终日与众将喝酒玩乐

自古作战,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粮草的重要,战争的胜利,固然需要士兵的英勇顽强,但取得胜利的基础是需要一个重足的粮草做保障。袁绍不能知人善任,为以后的官渡之战种下了苦果!

反观袁绍,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对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去做仔细的分析和推敲;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是没有听从谋士许攸的计策,却听信了审配之言,把许攸逼迫投降曹操。这个人才的外流,是致命的错误,为官渡之战的失败挖下一个深深的大坑!许攸带着情报投向曹操,并献计于曹操:偷袭乌巢,夺取其粮草辎重,三日之内将不战自乱!曹操力排众人对许攸的怀疑之心,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这才是将帅之道!

看看袁绍,谋士怚授,深陷牢狱,还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建言;袁绍根本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一意孤星行,其下场肯定是可惨可悲!

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亲率精兵袭击乌巢,机智用兵,把刚和众将喝过酒的淳于琼活捉。并将其割去耳鼻手指,绑在马上,放回袁营,去羞辱袁绍。袁绍的用人缺陷,终见其恶果;天大的优势被曹操一步步蚕食!

曹操率兵将乌巢的粮草辎重烧毁后,让士兵换上袁军衣服,来迷惑敌人;在路上遇到了率兵前来解围的蒋奇,趁其不备,被张辽斩如马下,蒋奇所带的兵全部被杀。并配合官渡守军把前来偷袭的袁军杀得大败而逃。张郃、高览,杀了袁绍的使者,投奔曹操!

袁绍先后走了许攸,又去了张郃、高览二位大将,且失去了粮草重镇乌巢,现在已经军心不稳,兵无斗志。

曹操听从了许攸之计,兵分三路,去劫袁营;一战袁绍军死伤大半;许攸又献计,这一计,直接把袁绍置于死地!

曹军大队人马,八路齐出,直冲袁营。袁军已无斗志,四散逃跑,大溃而败。在获取袁绍的财物中,发现有很多书信,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命人一把大火将其烧掉。不去追问。从这里能够看出曹操的胸怀有多高大,不似袁绍那样小肚鸡肠;有那么多的谋士战将辅助,可谓兵强马壮,但不能虚心的听取下属的意见,偏听偏信,被奸人所误导,导致一手好牌,落得一个最终失败的下场!

曹操,具有宽广的胸怀,能聆听下属的意见,对谋士的建议,虚心听取,对于作战双方的意图,清楚明了;在用人方面,手下的大将士兵会舍死忘生的为其卖命!对于投奔他的文官武将,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彻底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精选篇3)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写成后,经过了数次修改才形成现在的版本。该书主要围绕三国中的蜀国进行描写,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把人物和历史故事描写得十分生动,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三国演义》凭借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始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本书的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由于此时的皇帝宠幸宦官,轻视忠臣,导致天下大乱,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军起义。这时,故事的主人公刘备、关羽和张飞出场了,三人在偶然间聚在一起,又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而结拜为兄弟,共同为铲除黄巾军而积攒力量。与此同时,曹操已成为将军,也在打击黄巾军。这时的朝廷也是十分黑暗,奸臣当道,臭名昭著的董卓掌握了大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的实力逐渐衰弱,汉朝的土地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分成小块,其中袁绍、吕布和曹操的势力较大。后来,吕布势力也遭到铲除,刘备、关羽和张飞一直在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势力之间摇摆,三人投靠了不同的势力,造成兄弟分离,然后就有了关羽为了找到刘备和张飞,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虽然袁绍拥有可以与曹操匹敌的势力,但他的才华不如曹操。所以,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甚至控制了皇帝,最后消灭了袁绍势力,刘关张三人不得不形成自己的势力。此时,江东地区被孙权占领,形成东吴势力。

后来,刘备知道了诸葛亮才华出众,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给自己出谋划策。刘备看到孙权的势力已经很大,就投靠了孙权,和孙权一起击败了进犯的曹军。但是,辅佐孙权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试图击败他,不过自己的阴谋却被诸葛亮靠草船借箭破坏了。之后,周瑜在战斗中负伤,而诸葛亮又三次使他火冒三丈,最后因为过度生气,伤口崩裂而死,这就是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死后,刘备离开了孙权,在四川建立蜀国。由于在荆州的归属上和孙权对峙,刘备和孙权的关系逐渐破裂。

与此同时,曹操的势力逐渐增强,多次入侵蜀国,虽然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还是给蜀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时候,曹操已自立为魏王,完全掌控了朝廷,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听从曹操。蜀国势力虽然屡次遭到曹操的进犯,但依然在壮大,到后来,曹操的每次入侵都以惨败告终。但是,蜀国还面临着东吴的威胁,孙权经常派兵进攻。随后,刘备又遭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打击,关羽被杀,张飞也被叛徒杀害。痛失兄弟的刘备不顾曹操的威胁,大举入侵吴国,却被陆逊用火攻击败,还损失了黄忠这位大将。蜀国在这次战役后元气大伤,刘备在不久后就病死,临死前嘱咐诸葛亮,要好好辅佐蜀国的下任皇帝刘禅,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此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已经篡夺皇位,建立魏朝。

诸葛亮为了打败曹丕,进行了多次北伐,但从未成功。先是南蛮领袖孟获造反,诸葛亮不得不回国迎敌,然后又遇到了马谡失街亭的重大失败。由于劳累过度,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把光复汉室的重任传给了将军姜维。然而,姜维发动的北伐也没有成功。魏国看到蜀国逐渐衰弱,发动大军侵犯蜀国,这一次,蜀国再也没有诸葛亮可以迎敌了,魏国的大军长驱直入,最终攻下了成都,俘虏了刘禅,蜀国就此灭亡。蜀国灭亡后,魏国内部也发生了权力斗争。魏国的司马氏家族控制了魏国皇帝,后来还逼迫魏帝让出王位,建立晋朝,魏国消失。三国中最晚消失的是吴国,但它也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最终被晋国消灭。

《三国演义》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地刻画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赵云。这位著名的常胜将军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曹军击败刘备的军队时,赵云只身冲进战场找到刘禅,带着刘禅杀出曹军的包围圈,把刘禅安全送到刘备身边。当几十年后曹军再次进犯,赵云一个人对抗五个曹军猛将时,赵云面无惧色,凭一己之力斩杀了五位曹军将领,声名大振。我觉得赵云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出色将领,他能够做到临危不惧,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完成任务,这是非常可贵的。

曹操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臣。曹操的优点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他懂得重用人才,对手下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不管手下的部队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曹操总能重新鼓舞起士气。同时,曹操深谋远虑,是一位十分成功的军事家。正是因为曹操具有这些优点,他才能够积攒起如此大的力量,能在强者如林的乱世中立足。但是,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曹操是个奸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劫持汉献帝,自立为魏王,还通过控制皇帝来号令诸侯,把实权都抓在手里,这说明曹操也是个十足的野心家。曹操生性多疑,曾因为听见隔壁有人杀猪而杀光了隔壁所有的人,最后他也因为误杀了神医华佗而病死。我个人认为,曹操虽然是一位统一了中国北方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但他还是犯下了劫持皇帝并获取实权这样的罪行,是一位奸臣。

曹操的对手刘备具有可以与曹操匹敌的能力。和曹操一样,刘备也善于重用人才,这可以从他“三顾茅庐”的故事里看出。刘备在遭遇失败后不仅能够重新积攒力量,还能够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正是因为刘备也有这样强的能力,他才能在四川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与曹操对抗。但是,刘备在痛失兄弟的悲剧面前却变得缺乏考虑,不仅不顾大局去进攻吴国,还犯下了连续扎营这个严重错误,最后遭遇惨败,损失了无数兵马,如果吴国的军队没有被困在诸葛亮布置的八卦阵里,蜀国还有可能遭遇更大的损失。所以,虽然刘备具有很强的能力,有着光复汉室的雄心韬略,但他禁不起太大的打击,还导致蜀国开始走向衰弱。

刘备能够形成势力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手下的文官武将都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其中,诸葛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诸葛亮具有举世无双的才华,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能够在逆境中转败为胜,还能想出草船借箭这样的奇妙谋略。诸葛亮在出征前总是考虑周到,绝不留下任何漏洞。诸葛亮不仅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聪明的设计师,曾设计出许多结构巧妙的机器。虽然诸葛亮有时也会判断失误,但他总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我认为,诸葛亮能够从高于常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失败能够保持冷静,是一位成功的战略家。


-->> 2/7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