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书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却仍在我的脑海中弥漫,令我回味无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在学生年代,我看的是小说《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赤膊上阵的许褚,软弱无能的刘禅……
工作多年以后,我再反复读了小说《三国演义》,更觉得它是一部诉说英雄和美人、忠义和狡诈、战争和谋略、沧桑和无奈……壮丽的民族史诗,饱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和名言历史巨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诉说英雄美人的史诗,东坡居士的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令人感慨万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三国,正是乱世出英雄,人才辈出。试想当年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啊!然而《三国演义》中我最景仰的顶天立地大英雄当属关羽关云长。《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形象: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青衣青袍,手执青龙偃月刀,跨下赤兔马。关公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在《三国演义》故事中一展无遗,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屯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辽伤,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故事妇孺皆知。
纵观关云长一生,“义”当头,诚信为先,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了“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诺言。从桃园结义到断首捐躯,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刘备及他的统一事业,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尽推崇“忠孝节义”的小说,“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关云长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相反,三国演义中不讲信义出尔反尔的人不少,像马超,姜维,张松……其杰出代表当属吕布。虽然,作者罗贯中在虎牢关和濮阳的两次大战来渲染吕布如何的勇武善战,天下无敌,直杀得“八路诸侯心丧胆裂”。但吕布“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的卑劣行径,最终落得声败名裂,身首异处,为世人所不齿……。另外,《三国演义》里许邵对曹操中肯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令人深思!
《三国演义》也是一部中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贯穿其中,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主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对战争谋略重要性评价非常高,司马徽的“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不是因为二人战斗力如何强,而是二人除了“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的本事外,更重要的是懂谋略。书中诸葛孔明的借东风,草船借箭,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将谋略演绎到了极致。
《三国演义》中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注定了三国乱世沧桑和无奈。书中第104回讲到魏延踏灭七星灯,孔明祈禳求寿失败,意味着蜀国的擎天巨擘失却了。在安排一系列后事后,“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杜工部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谓道出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这种壮志未酬的哀愁!
同样书中第120回提到晋兵势如破竹时,诸葛靓唯有逃亡。为何,再战已经无济于事,投降那是再受辱,也不可能了。“靓谓悌曰:‘东吴危矣,何不遁去?’悌垂泣曰:‘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诸葛靓亦垂泣而去。”垂泣,垂泣!!!诸葛靓本是魏国淮南大将诸葛诞的儿子,当年其父为反司马昭专权而身死。作为人质的他,从此只能以异乡的吴国为家了。谁料到20多年后,已经是右将军的他又要面对国家灭亡的处境。也许此时,他能体会到当年李陵的苦楚,再也不能回头了。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
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
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