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廿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立冬,在潜藏中初始,夜始长,水始冰,地始冻。立冬之后,冬天就真的来了。描写立冬的作文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描写立冬的作文,欢迎查阅!
描写立冬的作文篇1
我的家是一个幸福和睦快乐的三口之家。时不时的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来。
记得“立冬”那天,爸爸说:“立冬寒冷的冬说来就来,今天吃饺子。”“爸爸为什么要吃饺子呀!”爸爸笑着说:“今天不吃饺子,冬天会冻耳朵的。”妈妈说:“别听你爸爸瞎说,他那样说是因为他馋了。不过吃饺子到可以。”
说干就干,我们三个人一起动起手来,妈妈擀皮,我和爸爸包。妈妈很快就把皮擀完了,可我和爸爸才包20多个饺子,妈妈说:“看你们俩个大老爷们也太磨蹭了吧!我和你们一起包吧!”我包着包着,觉得单调乏味,就问:“妈妈,有什么跟包饺子有关的趣事吗?”妈妈想了想说:“有了,过年的时候,人们往一个饺子里放一枚硬币,谁吃到,谁在新的一年里就有好运!远远你去拿,你包。看看咱们三个谁能吃到,谁的运气好。”于是我就去找了一枚硬币。突然我灵机一动,把硬币换成辣椒不是更好玩吗。于是我就偷偷的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辣椒,趁爸爸妈妈不注意,包了进去,为了不让自己吃到,就在皮上做了个标记……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大家一起吃了起来,我小心翼翼的吃着每一个饺子。突然妈妈“啊!”的一声叫起来,眼泪都流了出来。爸爸先是一愣,接着大笑起来,我也跟着笑起来,妈妈一看说:“一定是你这个捣蛋鬼干的好事。”说完也笑了。
饺子的香味一家人的笑声透过门窗传到户外,传向夜空。
描写立冬的作文篇2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宋代诗人仇远用一首诗表明了时间的飞速流逝,也点明了冬天的到来。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夏天刚过,立冬就来了,秋天就这么在懵懵懂懂中过去了,穿短袖玩水的样子似乎就在昨天。可是寒冷的天气在无情的提醒人们,冬天已经来临。
窗外的雨不停地下着,一阵接着一阵,没有任何的停歇意,不时地还带着几声风鸣,雨便下得更大了。忽然有一刹那以为雨要停了,天空要放晴了,下一刻,又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浇灭心中的希望。感觉好像早晨听见的第一个声音便是雨声,睡前的最后一个声音也是雨声,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有时雨下得大,有时下得小罢了。
立冬,接连不断的雨限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但,依然可以有立冬的习俗,而最常见的一个,当然就是吃饺子了。
立冬这一天,齐聚一堂,女人们围在一起包饺子,各种馅的都有,不一口咬下去,你永远不知道饺子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孩子们,当然是负责“捣乱”,在众多饺子中,总有那么几个特别显眼的,没错,那当然就是我们的“杰作”!
只听一声“开锅了”,大家就都往厨房跑,顿时,小小的厨房里就都挤满了人,特别温馨。我们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中间摆着一大盘饺子。夹起一个饺子,放在装有酱油和醋的小碟子里“染个色”,再一口塞进嘴巴里,好吃极了!
在大家的吵闹声中,原本寒冷的立冬似乎暖和了起来。我知道这是由内而外的,来自心灵上的温暖。
愿大家都能在寒冷的雨天中过个“暖冬”!
描写立冬的作文篇3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关于立冬的一句俗语。据说,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以上就是描写立冬的作文,描写立冬的作文6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描写立冬的作文,描写立冬的作文6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