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万变莫离“本”》
都说世事如棋,棋局的很多道理确实和为人处世的哲学相通。
围棋中就有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顾名思义,一个好的棋手,应该先守其本,只有本手的功夫扎实,才有可能运用好妙手。守正方能出奇,如果基本的棋理不精通,就想出奇制胜,往往会错把俗手当妙手,最终折戟沉沙、功亏一篑。
要用好本手,则要更深刻理解其内涵,而不能拘泥文字,以为循规蹈矩,一切按照套路,就是棋理正道。领悟本手的关键,在于吃透一个“本”字。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有云:“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意在做学问如果领悟了根本,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经典,也不过是用来当注解的,不需要拘泥文字表面意涵。
那么,何为本?放在围棋上,显然就是要有大局观,要在横纵之间,布局长远,以求终局的胜利。不为一子一地得失,而乱了方寸。不被对手的一举一动所迷惑,有定力有气度。本是道,具体的行子布局是术。所谓妙手和俗手,也只有以此为标准,才能清晰得辨。
棋理如此,人生之理亦然。无论在校园求学还是入社会找工作,我们先要立住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先要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于家庭、于社会有怎样的责任,然后才能布局做规划、一步步落子无悔。下好本手的同时,一旦天时地利人和交汇,就有可能下出妙手。妙手是“务本”之后的灵光乍现、妙手偶得。如果生而无本,只想用妙手走捷径,即便一时得幸,长远来看也不过是俗手。
当然,重视本手也须警惕走至另一极端,就是害怕犯错、害怕下出俗手而变得谨小慎微、步步纠结。无论棋局还是人生,总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再怎么“务本”,人都难免犯错。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事上练,就是说我们内心笃定的“本”,也需要在行动中经受检验。就像人走向一个从未去过的目的地,边走边问、边问边走,一时走错了路,只要能快速纠错回归正途,仍然不失其本。
就此而言,本手、妙手、俗手,都不是根据具体的某手棋而定,而是要放在通盘棋中去打量。拥有这样的大局观,才能下好棋,过好一生。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800字七
《以本手作基,方有妙手天地》
有言,“棋如人生,围棋场里自有一个世界”。选方,执棋,落子,皆是抉择。本手、妙手、俗手,三种不同的下法,是策略,更是水平的体现。本手是基础,若无本手之积淀,何来妙手之生花?若无本手之深刻,则易入俗手之圈套。在人生这一张浩瀚无边的棋盘里,作为初学者的新时代青年,应以本手作奠基石,不走俗手之棋路,在追求妙手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是向前一步。
本手以为基,不让举步维艰成难题。不懂围棋之章法,寸步难行,稍懂不甚懂,棋路平平。如韩愈言,“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在峻茂和硕果的背后,是我们看不见的深埋于地底的根,虽看不见,却不可或缺。在每一步棋的背后,都是下棋者功力的外在显现。当今浮躁的时代纷纷攘攘,急功近利是常态,三分钟热度是平常,长久静耕是稀缺的可贵,为了流于表面的事而放弃打好基础,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表现。研究者需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运动员需有日复一日的锻炼做支撑,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如此,莫让基础不牢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坚实本手作硬錾,雕琢妙手技法。从本手到妙手的转化,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越,是从基础到创造的攀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步,从跟跑、并跑,再到今天的超越、领跑,一场飞升就此诞生,这离不开航天人前期打下的坚持基础,本手的功夫扎实了,向着宇宙探索的步伐也更近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知难而进地解决许多国际宇航界的尖端难题,为世界航天事业奉献属于中国的创造性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跟跑阶段的勤恳积累。
本手妙手双开花,不让俗手绊前路。不牢的基础催生俗手,只知一二,但不深刻,但知眼前事,不顾损大局。“知者见于未萌”,做目光长远的执棋者,不让双叶蔽目,不做因小失大之人。貌似合理必不可取,纵观全局,勤恳本手,蓄力出妙手。
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深刻领会本手,促妙手之生,以从容淡定之心态应对浮躁之风,莫急功近利误入俗手途,既知当下场面,也为未来谋长足发展。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世界纷纷攘攘,可不也如围棋一般。新时代,是继往开来的时代,也是披荆斩棘的时代,我辈青年当“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以五星红旗闪耀世界为己任,中国未来必将行稳致远。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棋,走好每一步路,走在时代的召唤声中,向着更美好的中国而努力!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800字八
《妙手俗手,只在一线之间》
1947年,有“棋圣”之称的围棋大师吴清源,与师兄桥本宇太郎对阵“十番棋”。在围棋的“江湖”之上,高手之间的这十局对战,既将决定双方在棋坛、棋史中的地位,也赌上了双方棋手的觉悟与尊严。
任何成熟的棋手,都绝不会在“十番棋”中马虎轻敌。就算己方棋力公认强于对方,一方一寸之间的失误,也可能让对手下出妙手,绝地翻盘。然而,在吴清源与桥本的第六、第七、第九局对阵中,这位已然占据优势的“棋圣”,却接连下出了不少时人与后人都难以理解的“俗手”乃至“无理手”,让人不知其用意何在。
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的拼杀之间,吴清源最终在这三局棋中取得了一胜一负一和的成绩,而在其他七场棋局中,他的成绩是五胜二负。纵然是在横空出世的“棋圣”手中,莫名其妙的“俗手”与“无理手”,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棋盘上造成劣势。
吴清源失误了吗?面对拥有压倒性实力的胜利者,没有时人会要求他作出解释。但是,后世不少学棋、爱棋、研棋之人,却无法把吴清源的“俗手”轻轻放下,想方设法去探究“棋圣”的内心世界。其中,有人在研判全局之后认为:吴清源下出“俗手”后的后续手段环环相扣,明显有其全盘规划,而非漫不经心,这从侧面说明,吴清源是故意下出了这些“俗手”,进而在战局中享受围棋、探索棋艺的更多可能。
自古以来,围棋从来不是一门一成不变的学问。正是因为不断有人打破前人留下的定势,开创新的下法与围棋思想,仅有黑白两色的小小棋子,才让历代智者为之废寝忘食。吴清源在围棋生涯中,下出过许多天马行空、棋史留名的惊天妙手,令人连连赞叹。然而,在实践之前,又有谁敢说这些突破常规的下法一定是“妙手”而非“俗手”呢?
昔人已乘黄鹤去,吴清源的成就早已盖棺定论。相信哪种解释,只取决于你我的内心。于我而言,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故意为之。这不是因为我崇拜“棋圣”的权威,而是因为我相信:只有善于创造、勇于探索、不惮失败的人,才能开创时代的新篇。
在成名之前,吴清源也曾经历过蒙训学棋、大量对弈、埋首棋谱之间的人生阶段,以此将合乎棋理的“本手”练透、练精。要想成为优秀的棋士,这无疑是必由之路。但是,打好基本功只是最低的前提,要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妙手”,永远固守成规、不敢冒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很多时候,“俗手”与“妙手”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分明,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围棋,也适用于人生的其他领域。没有练好“本手”就眼高手低是一码事,练好了“本手”,进而去尝试、去实践,又是另一码事。追求“妙手”而不慎下出了“俗手”,固然令人惋惜,但并没有什么好羞耻的。踏出既有界限,成可以收获“妙手”,即便败了,也能获得作为“成功之母”的宝贵经验。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吴清源那样的大师,但每个人的心底,都应有一团向往探索的火焰。
《本手妙手俗手》作文800字九
以上就是《本手妙手俗手》作文,《本手妙手俗手》作文800字十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本手妙手俗手》作文,《本手妙手俗手》作文800字十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