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

时间:2025-11-17  分类:总结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但世界并不太平。从《南京照相馆》的镜头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民族的伤痛记忆,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责任——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让子孙后代不必再经历先辈的苦难;唯有永志不忘,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愿我们永远记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警钟。唯有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才能告慰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才能让未来的中国,永远远离战火,永远充满希望。

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范文(通用27篇)25

电影散场时,我的手里还攥着湿润的纸巾。《南京照相馆》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却像一双手拨开了历史的尘埃,让我看见黑白照片后的血色真相。

故事发生在1937年沦陷的南京城里。原本为百姓拍全家福的吉祥照相馆,成了人们躲避战火的避难所。邮递员阿昌假扮学徒帮日本人洗照片,却在照片上目睹了日军杀害同胞的证据。看到这里,我的手心里都捏出了汗,仿佛我也和阿昌一起躲在昏暗的暗房里。

电影里的人物就像活在我们身边。阿昌从小就胆小怕事,在照相馆里却变得勇敢坚毅,像守护珍宝一样保护底片;照相馆老板老奎沉着冷静,总能在危机时刻出谋划策;唱戏的林毓秀年纪轻轻却聪慧机警。日本军官伊藤表面斯文,实则心狠手辣;翻译官王广海左右为难的样子,让人既恨又怜。

妈妈说这部电影有真实历史原型:1938年,照相馆学徒罗瑾悄悄留存下日军罪证,后来这些照片成为审判战犯的重要证据。电影让我们看到,普通人也能成为守护真相的英雄。

看完电影,我的心像压着块大石头。“南京大屠杀”五个字,化作了银幕上血淋淋的画面。那些被摧毁的家园、失去父母的孩子,让我明白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是用无数百姓的鲜血换来的。

这部电影来得恰逢其时。它会像一盏不会熄灭的灯,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好好读书,让祖国变得强大,像电影里的叔叔阿姨一样,守护着真相和正义。

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范文(通用27篇)26

坐在漆黑的影院里《南京照相馆》的最后一个镜头缓缓淡出,我发现自己无法立即起身离场。喉咙里哽着一团难以名状的情绪,眼睛因长时间凝视银幕而干涩发痛。这部电影没有直接展示南京大屠杀中最血腥的场面,却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里流动的日常,让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历史。作为观众的我,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中冷静的旁观者,而成为了被迫直面记忆碎片的亲历者。

照相馆的玻璃橱窗上映出1937年南京城的倒影,普通市民在这里留下结婚照、全家福、毕业合影。当战火逼近,这些影像从记录喜悦变成了保存存在。我注视着银幕上那些被拍摄者的眼睛,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没能活过接下来的浩劫。照相馆老板按下快门的每一次"咔嚓"声,都像是对即将消逝生命的某种超前的悼念。当日军进城后,照相馆的功能发生了令人心碎的转变:从记录生活变为辨认尸体。那些曾经洋溢着幸福的面孔,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照相馆的底片上。

电影中最令我战栗的是那些"缺席的在场"。空荡荡的照相馆椅子,等待永远不会回来的顾客;未取走的照片在风中轻轻颤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又模糊的面容。这些留白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具冲击力,它们邀请我——一个八十多年后的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填补那些沉默。我不禁想到家族相册里那些我不认识的面孔,他们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创伤?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他们",而变成了与"我"血脉相连的记忆。

令我惊讶的是,电影并未将日本人简单妖魔化。那个偶尔出现在照相馆、对摄影艺术表现出真诚兴趣的日本军官,构成了复杂的道德困境。当他谈论光线与构图时,我几乎要忘记他的身份;当他穿上军装离开照相馆,我又被拉回残酷的现实。这种刻画迫使我面对人性的矛盾,也让我明白历史中的善恶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作为观众的我,既不能简单地仇恨,也不能轻易地原谅,这种认知上的不适正是电影给我的珍贵礼物。

照相馆作为记忆的容器,在电影中获得了近乎神圣的地位。当主人公冒险保存那些可能带来杀身之祸的底片时,我突然理解了"记忆即抵抗"的深刻含义。在试图抹杀一切的暴力面前,坚持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坐在影院里的我,成为了这些记忆新的保管者。片尾那些被复原的照片在银幕上渐次呈现时,我感到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必须让这些面孔继续被看见,让这些故事继续被讲述。

离开电影院时,南京的夜空正飘着细雨。我摸出手机想拍下这湿漉漉的街景,却在按下快门前停住了。在《南京照相馆》之后,摄影对我而言不再是无意识的随手之举。每一个取景框都是对记忆的选择,每一张照片都是与时间的谈判。这部电影教会我,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宏大的言辞,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如何对那些已经沉默的声音保持忠诚的聆听。

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些黑白影像仍在我脑海中闪烁。我知道,这部电影已经永久改变了我看待历史、记忆与影像的方式。当暴行企图抹杀人类存在过的证据时,一家小小照相馆成为了抵抗遗忘的堡垒。而今天的我,也成为了这座堡垒的一部分。

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范文(通用27篇)27

当《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缓缓升起,影院内的黑暗仿佛凝固成了1937年南京城的阴霾,久久没有散去。每个人的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分量,我望着屏幕上渐暗的光影,指尖仍残留着攥紧衣角时的褶皱感,这部电影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岁月尘封的伤口,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每一个细节都刺得人眼眶生疼。

影片以吉祥照相馆为故事发生的核心场所,青灰色的砖墙、吱呀作响的木门、橱窗里泛黄的老照片,都透着老南京城特有的市井气息。南京城破前,这里是街坊邻里定格幸福的港湾,孩童的周岁照、新人的结婚照、老人的寿辰照,一张张笑脸在镜头下绽放。可当战火的硝烟弥漫到街角,这里便成了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以及翻译官王广海等一众普通百姓的避难所。日军的皮靴踏碎了门前的石板路,也打破了这份短暂的安宁,他们逼迫众人冲洗照片,暗房里红灯摇曳,显影液中浮现的画面却让空气瞬间冻结——那些照片中竟满是日军屠戮同胞的铁证,被活埋的百姓、被焚烧的房屋、哭嚎的孩童,每一个场景都像重锤般砸在人心上。

电影中,日军的残暴与虚伪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摄影师伊藤总是穿着熨帖的白衬衫,领口系着一丝不苟的领带,表面上温文尔雅,甚至会递给阿昌一块日本糖果,说着生硬的中文“友好”,可实际上却心如蛇蝎。他镜头下的画面充满了血腥与罪恶,一边用快门记录下同胞倒在血泊中的瞬间,一边又拿出写有“仁义礼智信”的卷轴,妄图用虚假的文明粉饰自己的暴行。当他让老金为这些罪恶照片装裱精美的相框时,嘴角扬起的微笑里藏着的冷漠,比战场上的枪声更令人胆寒。而翻译官王广海,这个夹在侵略者与同胞之间的角色,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他起初为了家人的安危,穿着体面的西装为日军传递消息,面对同胞的白眼时总是低头闪躲,可当他在照片里看到自己的亲戚倒在日军枪下,那双总是带着讨好的眼睛里第一次燃起了怒火,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愈发强烈,最终在偷偷传递罪证时被日军发现,中弹的那一刻,他用尽最后力气将藏有照片的信封塞进砖缝,其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百姓所展现出的伟大勇气与人性光辉。阿昌平日里总是缩着肩膀走路,遇到日军就吓得浑身发抖,可当他发现藏有照片的邮包被搜查时,突然像变了个人,用身体死死护住邮包,即使被枪托砸中后背也不肯松手,从一个胆小怯懦、只求保命的邮差,逐渐成长为敢于与日军抗争、守护真相的勇士;毓秀穿着绣着牡丹的戏服,本是舞台上风华绝代的角儿,却在日军的逼迫下强颜欢笑,可她总能趁着转身的瞬间,将细小的胶片藏进戏服的夹层,那双涂着胭脂的眼睛里,始终燃烧着不屈的火苗,即便身处绝境也绝不向侵略者低头;老金一家更是用生命诠释着坚守,老板夫妇在日军的枪口下假装整理照片,实则将关键胶片藏进相机的暗盒,他们的小儿子明明吓得躲在桌底,却在日军离开后,悄悄爬出来将散落的照片碎片一片片拾起,稚嫩的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坚定。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生死抉择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透过这部电影,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残酷。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课本上冰冷的“30万”这个数字,更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一座城市的血泪记忆。那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的恐惧、绝望与不屈,仿佛穿越时空,直击我的内心深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操场上的欢声笑语,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我们更应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在书桌前刻苦钻研,在实验室里探索创新,努力学习知识,增强自身本领,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南京照相馆》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从未熄灭,那些平凡人用勇气与坚守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要用实际行动捍卫历史的真相,守护和平的曙光,让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能在我们的守护下得到安宁。


-->> 8/8 文章结束,返回第一页

以上就是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