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怀着悲伤、敬畏的心情,我观看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观影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以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邮递员阿昌、照相馆金老板、演员毓秀等一群普通老百姓为日军洗照片时发现的侵略罪证:砍头、活埋、烧杀、凌辱妇女等屠城的画面,这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内心。于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牺牲了一个个队友后,终于将这些底片公布于世,得到了世界的瞩目,日军最终也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观影时,我愤怒于日军的残暴虚伪,他们将南京城化作人间炼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妄图用“中日亲善”摆拍掩盖罪行;悲痛于无数同胞生命消逝,长江水都被无辜人们的鲜血染红;也感动于普通百姓在绝境中展现的勇敢担当,面对民族大义却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以生命守护历史真相。
走出影院,抬眼望去,远处是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还有旁边的凤凰湖公园传出的欢声笑语,眼前这一切都凝聚着无数的不易。作为学生我们从小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早日长大保家卫国!
那天,我带着儿子还有侄女去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它给我和孩子带来非常大的触动,让我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孩子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部电影以南京的一家照相馆为背景,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日军残暴的一幕幕让人泪流不止,我侄女更是哭的稀里哗啦。他们杀人放火,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还强迫百姓拍“亲善照”来掩盖罪行。还有像伊藤秀夫这个角色,开始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实际上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仁义礼智信”在他们眼中都是幌子。虚伪的表面,残酷的内心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照相馆里的中国人却展现出了善良和勇敢。阿昌原本胆小,后来变得勇敢起来,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阿秀是个柔弱女子,却能和敌人周旋,努力传播用生命换来的珍贵底片。他们在困境中相互帮助,一起面对危险,这种患难与共的情谊很让人感动。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老金拉动背景布,出现了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西湖等画面,大家一起念着这些地名。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即使生活在艰难的时期,心里依然装着祖国。
走出影院,两个孩子一直愤慨不已,诉说着讨论着。我看着热闹的街道,繁华的商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的祖辈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遭遇。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这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在教育的路上,也要做好传承,时刻提醒,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南京照相馆》带孩子去看了,结束后第一次感觉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总吵着想去日本旅游,体验他们的民俗风情文化,但是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勿忘国耻,大好山河,寸土不让。
放映结束后,影厅里出奇的安静,30万同胞死在日本人的手里,我想此刻,中国人应该都是同一个想法,日本人真是畜生,电影里的三个场景,让我永远不会忘怀。
一个是日本人抚摸小狗,给小狗饭团吃,导演想让中国人知道,当时的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狗!还有一个场景,因为孩子的哭闹,居然活生生将在襁褓中的婴儿摔死!还有最后的一个场景,照相馆里照相时的背景,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生于华夏,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愿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愿中国百姓,常喜乐,常安康!
看完《南京照相馆》的深夜,我翻出历史课本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章节。曾经觉得那些冷静的铅字,此刻与电影中晃动的镜头重叠——暗房里显影液中浮现的焦黑躯体,与教科书上“30万以上平民遇难”的数字,突然都有了灼人的温度。
影片将宏大的历史灾难压缩进吉祥照相馆的方寸之间。这里曾映着南京城的四季:春天有穿蓝布衫的学生驻足,秋日里卖糖画的小贩歇脚。可当日军的军靴踏碎玻璃,橱窗便成了荒诞的画框——里面是日军举枪狞笑的嘴脸,外面是蜷缩在墙角的百姓。这种空间的割裂感,让“文明与野蛮的碰撞”不再是课本上的理论,当碰撞具象为镜头里的血腥,所有文字都显得苍白。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打破了我对“英雄”的刻板认知。翻译官王广海尤其令人窒息:他西装口袋里插着日军发的钢笔,却在暗房里偷偷用这支笔在照片背面标注遇难者姓名。当他把标满名字的照片塞进《论语》夹层时,书页间“仁义礼智”四个字被血渍晕染得模糊。这种在妥协与抗争间的挣扎,比单纯的英勇更接近历史真实,如同南京安全区里那些既与日军周旋、又庇护难民的国际友人,他们的光辉闪耀在灰色地带的缝隙里。
日军摄影师伊藤的暗房是尖锐的隐喻。他说“光影是时间的琥珀”,却用镜头将暴行封存在胶片里。当他指导日军摆拍“亲善”照片时,被强迫笑的百姓眼角还挂着泪痕,这种对“真实”的篡改,让我想起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论调。而吉祥照相馆里藏在墙缝、邮包、水袖里的胶片,成了对抗遗忘的武器。
片尾,影院的黑暗中传来压抑的啜泣。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认知隔着屏幕与书页。就像老金的小孙子,起初不懂为何冒死藏照片,直到亲眼见邻居倒在血泊中——有些记忆必须通过代际传递,才能成为民族基因。前几日参观纪念馆,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才懂阿昌反复摩挲照片上陌生人面孔的举动:记住名字,是对抗遗忘的开始。
走出影院,路灯在地面投下的长影像胶片划痕。作为高中生,我们早过了只懂“好人坏人”的年纪,明白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像守护胶片的人一样,成为真相的守护者。在模拟联合国大会陈述议题、在论文里引用证词,都是接过老金们的接力棒。
暗房里的红光会熄灭,但胶片定格的真相,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暗房”,我们的责任,是不让任何一段历史在黑暗中褪色。
以上就是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观电影《南京照相馆》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