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时间:2025-10-02  分类:总结

以往,除了混龄班,我们大多数幼儿园的集体活动都是按年龄段来组织开展的,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在一起“上课”。而根据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做法,“大带小”也可应用在集体活动中,且效果颇为明显。比如:由于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自发开展等特点,使得很多民间体育游戏适合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游戏。“大带小”在此类集体活动中的应用可以用如下两种形式:一是教师讲明游戏方法后,大孩子和小孩子分组进行游戏,大孩子自己游戏,小孩子由教师带领游戏;二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玩。比如:民间游戏“丢手绢”,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反应速度、奔跑速度差距比较大,适合按不同年龄分组玩。又如:民间体育游戏“抬花轿”,由于大小孩子自身体重有差距,大孩子的腕力、臂力及腰腿部等承受力比较大,就适合混龄游戏。大孩子可以用各种方法搭花轿,请小弟弟妹妹当“新娘”,用各种“上轿”的方法坐在“轿上”送到“洞房”中。大小孩子可以互相关心,累了,弟弟妹妹还可以帮哥哥姐姐捶捶肩、臂、腿,稍事休息再继续游戏。活动期间,大孩子会用语言、动作手把手地“教”弟弟妹妹,如老师般循循善诱,可以有效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关爱。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孩子很乐意把自己所懂的一切都教给弟弟妹妹,即使是很调皮的孩子,也不甘落后,也会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弟弟妹妹面前“挣够面子”,而刚入园的新生们则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了。

四、“以大带小”帮助新生熟悉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也有以班级、年段或整个学园为单位开展的,但更多的是在各自班级开展活动。班级的区域活动一般会同时开放5-6个区,这些区的地点又不一,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前走廊、还有的可能安排在后走廊。即使两教一保同时到位,指导起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很辛苦。而“大带小”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有阶段性的和长期性两种。采用阶段性的“大带小”这一形式主要是在9月份,大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带小孩子熟悉、了解每个区域的常规、玩法等,小班的每个区域中都有一名大班的孩子当“小老师”进行榜样示范,加上小班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不仅可以向大孩子学习区域常规,也会更快更全面地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各方面能力。比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要做什么事情呢?哥哥姐姐在喂宝宝,弟弟妹妹也会跟着喂宝宝;美工区里姐姐是怎么撕面条的,大家也一起跟着撕;阅读区里哥哥是怎样翻图书的,怎么看图书,怎么取放图书的?小班的弟弟妹妹都会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模仿。同时,大小孩子之间的不断对话,也能培养孩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有效促进语言的发展。而如果要采用长期性的“大带小”这一形式,就要创设一些公共的区域(如玩沙区、戏水区、泥巴坊、木工坊等),大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带小孩子一起玩、一起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能有效促进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

五、“以大带小”帮助新生熟悉幼儿园创造性游戏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9

根据小班幼儿第一学期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健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的实情情况,我们认为小班前期体育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适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兴奋而忘记老师提出的要求,因此将幼儿的活动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进行轮换,便于全面观察和随机指导、保护,而且也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对于班级轮换式的组织形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旨在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师生间的共创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自由选择(两区域任选一),老师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则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老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在平衡练习的器材中有波浪板、轮胎和沙坑两个区域,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后,教师可适当的进行指导,走轮胎时要前后脚分开,站立稳了再并上去;走沙坑时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过波浪板时要注意身体的稳定性,这样的游戏进行下来,幼儿能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体能的提高。

(二)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各跟一个老师活动。

由于有些区域场地划分的客观因素,两个区域范围较广,给老师的观察指导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在这里,幼儿就不再是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技能的传授者,幼儿和老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有这样,不光幼儿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而且老师不光能在从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而且又能适当的给予指导,又能保证幼儿的安全。

(三)老师固定自己指导的场地,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两场地任选一)

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这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老师固定场地,这样就会比较有针对性,而且能在观察中得到体会,而且对于幼儿的自主性较大,选择余地也更大,幼儿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越高,体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很好的达到。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幼儿园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作为教师的我试图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一) 语言角色化

体育活动多少总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以及小班孩子在尝试新器具的玩法及发生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而影响了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游戏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降低不安全因素,享受探索过程的乐趣。

在一次以玩车为主,还有呼啦圈,轮胎等器材的游戏中,自行车是最受幼儿欢迎的,但由于数量是人数的一半有时会发生抢夺争执的现象。当明明哭闹着硬要拉着晨晨先拿到的车子不放时,我象个大法官开始调解:“两个妈妈怎么啦?晨晨妈妈的孩子住院了,晨晨妈妈很着急,要去看孩子,明明妈妈,你把车子借给她,等会儿你再骑着去幼儿园接你的宝宝,好吗?“明明还是撅着嘴,很不情愿的样子。”“明明妈妈,爸爸在桥上钓鱼,你也去钓鱼吧,等会儿烧给宝宝吃。”“在哪里?”明明好奇地问。“走。”我拉着明明,顺手把自制的小推车给她。“上桥喽!”我迅速推小推车上了木制的“桥”。“钓大鱼喽。”我把小推车放入“桥”下左右晃呀晃,“大鱼上钩喽!回家啦。”明明显然被我的游戏语言感染了,破涕为笑了。“明明,小树桩是你的家,快去吧!”明明飞快地推着小推车向活动前预先设置的“小树林”障碍物驶去。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提醒晨晨将自行车给明明骑会儿。运用游戏语言较好地解决了争执的问题,将游戏语言转化到幼儿的行为动作上去,能更好进户外体育区域实践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10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 9/12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小班区域活动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小班区域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