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得以看见清华大学博物馆的“庐山真面目”了。清华大学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法、绘画、文房用具、地方民间工艺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清华大学博物馆,这是一座层次错落,空间感极强的现代化建筑。进入博物馆,可以看到馆内共有三层,一层是大厅,二层是清华大学的同学们的毕业作品,三层主要展出馆藏古代青铜器、玉器、书画、瓷器、工艺等类别文物中代表性的艺术珍品。每个展厅都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突出了各展厅的主题“线走风姿”。它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寄情画境”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绘画,展览将各流派绘画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直观呈现的同时,勾勒出明清中国绘画的总体面貌。“青蓝雅静”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瓷器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还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远销海外。而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滋润,白地蓝花,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更能给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
与古人相比,我们少了份恬淡闲适,更多的是浮躁虚荣。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心境,需要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此同时,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因古代文化的璀璨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耻辱的历史而止步不前。文化是由人来延续,由人来创造,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放眼世界,吸取他国的优秀之处,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
这次研学很开心,也收获了很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三日的研学旅游,正好印证了这句古语。
“责任,是你对生活的诺言,是一份你想逃避却不得不去承担的诺言。”704班甘戈戟一语道破责任在孩子们心中的意义和分量。在团队浮桥活动中,当同学从浮桥上爬过,浮桥下扛浮桥的同学强忍肩膀的疼痛,把浮桥紧紧摁在肩膀上时,这是对浮桥上同学的安全负责任。当保安队长全力支撑起浮桥时,这是对所有同学的负责任。当同学安全地从浮桥上爬过时,这是对扛浮桥同学和保安队长的负责任。于是,有同学由此联想到对父母的负责任,对老师的负责任,对班级对社会的负责任。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教官,感恩社会!这是这次活动最后的高潮,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709班的班主任田艳兵在感恩活动现场含着眼泪讲出的心里话,也是所有在场的人的心里话。伴随着《感恩的心》的旋律,心理导师在动情的`讲述着我们、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师长、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恩德。孩子们被导师的每一字每一句打动得热泪盈眶,被导师指导下的每一个活动感动得抽抽噎噎,整个会场呜咽声彼伏此起,连场外的家长也被孩子们感动,悄悄的抹着眼睛。
“研学是核心,旅行是形式,营地是基础,课程是灵魂。”
总之,研学旅行的收获是巨大的,不仅使孩子们得到了磨练,学会了担当,学会了自理,学会了感恩;而且,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和信任,培养了孩子们的坚强和毅力,培养了孩子们的规范和秩序,培养了孩子们的守纪意识和团队精神!
10月11日,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前往沂蒙革命老区,开展踏寻红色足迹,传承沂蒙精神的红色研学活动。
研学活动第一站,我们去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下了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门口陈毅元帅、粟裕将军的大型花岗石雕像,远处一座三棱柱形的建筑,是一副巨大的孟良崮战役的浮雕,这象征着孟良崮战役是在山东沂蒙胜利的,这让我很骄傲与自豪。
接下来我们进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这里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我被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他们的聪明机智所感动,作为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克服困难,英勇无畏,好好学习。
去了沂蒙英雄雕塑馆,再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沂蒙精神传扬的魅力,其中,最后一口饭作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句话更是体现出了沂蒙老区的人民为了新中国,为了自由,为了解做出的无私奉献。其中有一个老人家告诉解放军敌人,就在哪儿的雕像,更体现出百姓对解放军的信任和居民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告诉我们在危难关头,应该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最后,我们来到无名烈士的墓前,给无名烈士献花,我站在他们的墓前,心情无比的深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用这些烈士的.生命鲜血换来的呀!他们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传承红色精神,永远不忘记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面对困难永不畏惧,牢记英雄形象,勇往直前,让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
在远离广东省广州市区的长洲岛上,有一所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院校,那里走出新中国的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而国民党中毕业于此的中将以上高级将领达187人。这所学校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它被后人称为“将帅摇篮”,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
8月1日,学校组织我们开展“忆苦思甜:黄埔军校红色研学”活动,引导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沿着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的路线进行参观学习。每到一处,讲解员都会为我们讲述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在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中忆苦思甜,激发了大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在黄埔军校大门口,讲解员告诉大家,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军阀混战,招生不易,当时军校大门前的一副对联写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横批是“革命者来”。可以说这副对联体现当时师生投军报国的决心,受到人们的称赞。这副对联在孙中山逝世后,改为孙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便是“孙总理纪念室”。在黄埔军校大门西侧有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曾经是教职员宿舍,因1917年期间,孙中山先生在此休息,在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后来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在这里,我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与梅屋庄吉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曾在梅屋庄吉的和服外褂的背面挥毫写下了“贤母”二字,赞颂梅屋庄吉夫妇像慈母一样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援中国革命,我也被他们深厚的革命情谊所感动。
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我再一次深刻了解到在那段烽火岁月中,孙中山先生和其他革命先辈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如今在长洲岛的码头边,黄埔军校依旧巍然耸立,战争已经远去,但这所军校所带来的传奇却在代代相传。
了解红色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我要向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优秀学生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周五,我们三年级迎来了第一次研学活动。这次研学的活动主题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早晨,我们在老师和教官的带领下,乘坐大巴来到了我们这次研学的地点——红村基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挺拔的毛主席像,雕刻得栩栩如生。他的'右手高高举起,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我们放下书包,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我们的活动。首先,我们在广场集合,教官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站军姿、排队列、喊口号。之后,我们对着毛主席的雕像,大声宣誓并朗诵《少年中国说》,激昂的声音顿时充满了整个广场。
接着,我们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毛主席像章馆和农耕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伟大毛主席的光辉事迹和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
之后,我们又来到多媒体馆。大屏幕上播放着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到建国之后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伟大。他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教官还带领我们来到英雄故事墙,了解了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
终于到了吃饭时间。可是我们男生组有几位同学调皮捣蛋,我们全体男生都被罚站。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没有一个人去擦,我们整整站了半个小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明白了: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能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以上就是研学的收获与感悟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研学的收获与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