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表明,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教学行为的同时,可激起其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识。
首先,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其次,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第三,进行教学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督促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2)教学中反思。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反思。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
和评价。如: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小小的体会,成长和经验是在应对挫折、解决困难的
过程中产生的,在现在和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环境、学生、理念的改变,还会有新的问题的产生。比如:如何把握精神吃透现在的新教材?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都是我将为之不断学习、思考的目标。
在我的发言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教。谢谢!
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于今天仍然是必要的,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要建立在对文言的正确解读上。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会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
七年级时将文言文归类于不同的主体单元,其目的也是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多的关注文言文的“文”,经过一年的文言文训练后,学生从八年级起,能自觉地利用自身的文言文认知水平,集中精力学习一批文言文精品,为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依此,文言文的教学在各个学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必须依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才能满足《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改要求。
因此在七年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思维意识便是重点,而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现代文能够以细致的描写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具体可感的想象空间;而文言文言简意赅、语义古今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很难直接给学生以可感的形象,因此也就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反复理解、品读语言,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一旦学生养成品味文言文语句,透过文字想象故事、体会感情的习惯和能力,字词的落实效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但过于强调字词句落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的品读、想象、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落实字词,又深入地体会到文言文本身的美丽。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在学文言文时反复品味文字、展开想象,完成对文言文的精读。
总结起来,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
1、有意识多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
2、一定要清楚教材中的常用文言词和语,在做文本阅读时适时考察学生掌握程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3、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4、以文代言,在设计中尽量以样本的形式出现,设计中要明晰文本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地方“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使文言文教学文本滋阴学生的心灵高度。
以上四点总结起来,就是传承和引导。
以上就是初中教学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初中教学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