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5-05-03  分类:总结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小学数学课程一直重点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马云鹏教授提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维思维。在这之前,我总觉着“创新思维”大抵就是“提出新的东西、新的想法”,但事实上创新的外延与内涵远不止于此。创造性思维不仅独特,而且新颖: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不仅是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的设想,而且还要能够获得成功的实施。不论是起始、还是过程,甚至最终的结果都是新颖的。而在高中教学大纲中提到:数学学科的创新意识主要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进行探索和追求”。试想,在小学阶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便使我联想到最近的热点话题“数学要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桥梁”。在平时的课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者科学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目前我正执教一年级,素日里练习最多的除了口算便是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要把问题说完整、把话说清楚其实是有难度的。而要培养孩子们提出开放性且非常规的问题则更是难上加难。这不仅需要优异的表达能力,对思维层次的要求又高了一步。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人类的进步是在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的。有了新的问题,才能激发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新颖的、独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有新意的结果。在聆听这段讲座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某些我们看起来“错误的”“奇怪的”观点,或许恰恰是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开来的起点。而在平日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被教学压力所束缚,在一次次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把学生们的思维禁锢的越来越紧了。

鲍建生教授对数学大观念进行了深刻解读。“分类思想”“序列思想”“守恒思想”“对称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观念。其实在数学大主题里,可以与创造性思维构建联系的内容有很多。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有“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几何直观”“创新意识”“综合实践”。马教授特别提出了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开放的空间和时间、引发广泛参与和深度交流、设计与实施开放性评价”。他分享的每一个案例都对我触动极大,其实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随后在会上进行的六则案例分享,每一个案例都是由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但落脚点不仅仅只是数学,而是囊括了方方面面。张齐华老师在数学的审辩中培养了同学们的辩证能力,发展了孩子们的数据意识;张洋老师在纸杯的创造过程中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对生活情境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刘雅兰老师和隋辛老师以停车场入手,让本遥不可及的招标工作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同学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识;郑蕾老师以水为主题,不仅提升了数学学科素养,也提升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等。

这次会议收获良多,今后一定更加规范自身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经过一个多月的断断续续,今天终于把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究》这本书读完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曹老师的视角新,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底蕴后,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交融;案例鲜活,举得例子很有典型。

本书共分为“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和“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两大部分,针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敏感的问题提出来自己的看法。最喜欢曹老师说的一句话,如今的课程改革,哪怕是后现代的观点,只要是合理的,可行的。他还形容的说道,数学中教与学的固本之道,与医生的“医案研究”道理非常相同,用自己浅显的案例阐述了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态势。下面我谈一谈我们两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纯粹的灌输式课堂远远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要想改变现状,那么教师就应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被灌输的行书学习,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也缺乏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让我们教的重心转变成学生以学为主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参与,改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尤其是在“双减”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势必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改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所以,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改革教法,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1。课堂前置

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也就是预习,虽然三年级时,我们已开始了预习,效果还是不错,到了四年级有所放松,甚至停滞。一个原因是老师没有把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没有在思想上放在重要位置上,总是担心同学没有预习或预习不透彻,总是放不开手,课堂上还是要从前到后完完整整的讲解,这样预习的作用只是让认真预习的学生重复学习了一遍,不认真预习的同学应付一下,这样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势必形成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的,因此,预习时个别学生来说就流于形式。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有效及时的检查形式。对于预习作业只限于预习本上的检查批改等,只能了解会的人有多少,不能了解不会的有多少,对于孩子到底自学会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疑难还是未知,所以,对课堂的指导意义不大,所以,本期打算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三: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谈谈我们的收获,我知道了要写出答案,其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处在和地方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才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牢固的印象,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课堂的精讲,势必会给学生留下多练的课堂空间,所以增加课堂容量将是我的改革教法的第二步。

2。提升课堂

就像作文一样结尾处的升华将会使文章大增色彩,所以每堂课基本联系已在预习中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孩子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的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真正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3。激活课堂

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搬家交换、四则混和运算),风趣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画线段图),将问题情景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让孩子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内涵。

二、创新学法,为提高学习成绩指路引航

自古以来,都认为数学是理性的思考,其实不全对,数学中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本期打算从三个方面去做:

1。读数学


-->> 1/9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