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规划

时间:2025-03-10  分类:总结

2.3.1 乡村性逐渐弱化

重渡沟风景区从1997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在其中的农家由于旅游带来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乡村性却越来越弱化旅游论文,一方面表现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带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楼和农耕村外,300多家农家宾馆都是采用现代的建筑风格,村中贴着瓷砖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另一方面表现在民风上,目前重渡沟景区已经不再展现纯朴的村民和朴素的衣着,而是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的气息,听到的不再是阵阵的箫声,笛声和欢笑声,而是讨价还价的声音。并且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菜肴品种单调、雷同,缺少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性。

2.3.2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重渡沟景区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础观光游,没有很好的向度假转变,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为香菇、木耳、猴头、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产,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游乐项目也是简单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设施陈旧,并且和景区环境不够协调,对游客也构不成吸引力。

2.3.3类似景区多,竞争激烈

重渡沟目前经营主要是山水农家游,周边同质资源过多,周围嵩县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岭、养子沟、寨沟,南阳西峡的龙潭沟、内乡的宝天曼,都对本景区的游客有潜在分流,竞争过于激烈,所以,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边景区进行差异化开发,开发垄断产品。

3、重渡沟风景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

3.1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乡村性

乡村休闲旅游规划过程应避免“城镇化”现象,应坚持科学规划,重视功能分区,务必从总体上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本土性和乡村性。重渡沟旅游区定性以美丽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丰富的农耕文化为内涵,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区。规划结合旅游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划分“农家风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农耕文化、休闲度假等功能区,突出乡土风情,体现山水乐园。

3.2 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为基础,采用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根据游客来源、客源结构与类型、市场规模、游客消费能力等来开发适销对路、价值链延伸长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这样,旅游产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爱。针对重渡沟旅游区目前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者参与体验程度不高,旅游时间短等情况,规划要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专项旅游型产品等类型。如专项旅游型产品有健身旅游产品、考察学习旅游产品、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等,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容。

3.3 构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循环经济

从1997年创办农家乐开始,重渡沟旅游区旅游发展相当迅速。但是相应的环保、环卫基础设施没有配套齐全旅游论文,导致景区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随处可见,农田农药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十分迫切。规划在旅游区采用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旅游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产业链,减少旅游开发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同时农田种植采用微喷节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虫等新技术,使旅游区建成洛阳市绿色蔬菜果品生产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区参与的休闲旅游管理模式

结合重渡沟区实际情况,重渡沟旅游区可采用“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加民俗表演、工艺品的制作、提供餐饮住宿等;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为了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乡村休闲旅游的生态环境,可以根据资源的产权,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利益分配,这样,政府、集体和个人可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中按照自己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社区收益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机制。

4、结语

重渡沟风景区在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规划设计中,通过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创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构建科学经营模式等措施,创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6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 5/13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