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内涵:江南地区背靠大海,有优越的江海地理位置;江南地区有广阔经济腹地,内部贸易市场与海外贸易市场相联系;江南地区是海外贸易商品的主要产地。(每点2分,共6分)
(2)促进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使江南地区成为国家财赋的中心;促进商人经济地位提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海外大量白银流入江南,推进了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进而推动赋税制度改革。(每点2分,共6分)
18. (1)趋势:乡村人口下降;城市人口上升。(每点1分,共2分)
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国家政策的调整;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每点1分,共4分)
(2)理解:(是什么)这一时期法国的乡村政策覆盖面广;注重发展生产力和保护自然相结合;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特点;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为什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法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乡村发展遇到困难,需要政府对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通过立法和制定经济计划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怎么样)法国光辉三十年时期的乡村政策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拓展了,乡村功能;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法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示例一(对一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认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工业化是“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向国有重化工业体系的转变”的观点。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在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展轻工业。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通过颁布法规和制定政策等发展重化工业。全面抗战爆发后,统制经济模式下,中国工业化迅速走上国家主导的模式,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后发国家标准模式下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在时局的影响和国家的主导下向重化工业体系转变。
示例二(对多个阶段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认同学者提出的“百年中国工业化共走过了四个相互不同且前后交错的阶段”的观点。
19世纪下半叶,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意图挽救清朝统治,中国工业化起步。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当时工业化缺乏工业化战略规划。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在没有国家干预的自由市场模式中,主要发展轻工业。
抗战爆发后,在统制经济模式下,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推动着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时局影响,国民政府未能找到切合当时本国国情的工业化路径和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实施,初步建立起重工业的基础。我国的工业在国家的主导下,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示例三(对观点进行补充)
我认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应再细化为四个阶段。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框架。
1958—196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尝试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加速工业化进程,但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经济严重困难,随后进入了调整时期。
1966—1976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影响,许多工业项目被迫中断或放缓。尽管如此,一些重要的工业项目仍然取得了进展。
1977—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开始对工业化政策进行调整,重视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做了准备。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随着时局的变化经历曲折发展,应再细化为上述四个阶段。
示例四(提出新观点)
我认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到1911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工业,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清末新政颁布了鼓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1912年到1949年:局部工业化阶段。清政府被推翻,北洋政府颁布政策法规,鼓励创办实业,国民政府进行了一些工业化尝试,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促进工业化发展。但由于时局的限制,该时期工业化未能全面。
1949年至1978年:全面工业化阶段。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框架,随后在国家的主导下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曲折,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8分,结论2分)
20.(1)英法利用职权对两河流域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是一种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考古活动。这些活动或盗取或破坏了当地的历史遗存。这些活动客观上促进对古代西亚文明的研究。(6分)
(2)答案示例
联合考古示例
印度西南沿海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与印度进行联合考古。(4分)
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4分)
古迹保护修复示例
中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希瓦古城建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极高;中国西北与乌遗产在气候、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中国敦煌考古与修复工作经验与技术可以为其作为借鉴。(4分)
这一合作助力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发展,利于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架起亚洲民心相通的桥梁。(4分)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加亚洲文明价值阐释;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丝绸之路跨国保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4分)
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多种文明地带,展开了东西方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与文化等交流活动。是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的
杰出范例。这些合作揭示了亚洲重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向世界阐释、传播、展示了亚洲文化之美。(4分)
博物馆展览交流示例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亚洲文明互鉴;阿富汗文物在战乱中损毁严重,得以保存的文物需要得到保护,中国与阿富汗携手保护文物共守丝路文明。(4分)展览对推进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阿和平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世人了解古代中亚文明;增进了亚洲文明间的相互了解。(4分)
第一,兴趣第一-保持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发现历史难学,把学习历史看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分配给他的任务,而不是主动学习。事实上,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象历史悠久灿烂的文明,古今中外英雄传说,壮丽的历史事件本身就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阅读历史教科书。阅读历史教科书需要“阅读”目录、介绍、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问题和年表。首先,在理解各章节和程序及其内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要讨论的问题和要讨论的方面。其次,根据教材,从各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几点,包括每一点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并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三,找出书中的核心词和关键词,明确哪些必须记住,并标出,以加强记忆。
2.上课时注意听,课后多记住,记住一些历史时期的背景。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了解其意义、作用、影响等,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记忆。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可以帮助你理解历史文本以及拓宽你的知识。
材料分析题是高考历史中另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真阅读材料
在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时,高考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关键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以及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示例:某题提供了一段关于清朝末年社会变革的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清朝末年社会变革的背景和动因,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提取关键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步骤。学生需要学会捕捉材料中的转折点、关联词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外延。
示例:某题提供了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材料,要求高考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具体行动和贡献,以及这些行动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解答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时,学生还需要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答。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示例: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学生需要结合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来全面理解变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解答问题,还能够展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上就是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12月份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