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15  分类:总结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而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包含了三个重要板块,其中之一是“自主发展”。而“学会学习”作为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刻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其次,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并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演练,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和策略,如如何有效地阅读、记忆和复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主学习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提倡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范围较广,前后联系的时间间隔也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总结和梳理,必然会导致知识的“交通堵塞”。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前后关联的时间跨度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强调简单的应用;初中八年级则要求对其原理作出简单的解释,并广泛应用;而到了九年级,则要求能够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运用。在如此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总结和梳理,势必会造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知识同化的过程中,新的知识被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所解释,并融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举个例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初中所学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纳入到小学时所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体系中。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顺利地将新的数学知识整合到我们已有的知识框架当中。另一方面,在知识的顺应过程中,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会按照新知识的生成方式重新组合,从而使得我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变化空间。比如说,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不能将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然而,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到的有理数概念使得相关的计算成为可能。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样的设计考虑到了小学和初中英语之间的过渡,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农村和城市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同,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教学进度。这样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顺利衔接并迁移他们所学的知识。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2

10月24日,我们历史学科一行六人到xxxx酒店参加学科培训,刚到酒店门口时,一棵翠绿的盆景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什么树,都深秋了,还这样绿!”同行的一位老师说。我们大家看了一眼,都很惊讶,然后大家都忙着去登记住宿。

一会儿,一切都安顿好后,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我们相约到外面吃饭,再返回酒店时,这一棵树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究竟是什么树,我们好好看一看。”我说。当我走近这棵树,用手摸了一下树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树是假的,叶子都是塑料做的,当然不怕寒冷,即使冬天也是绿的。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创造力。“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其中一个老师,顺口吟诵起这首诗来。

“刚才我是看到树干像真树,才判断这是一棵真树,没想到居然是假的。”听了这句话,我不由地想: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树干,怎么这么像真树?于是,我就用手摸了摸。唉!好像是真的。这种情形激发了我的探究欲,我用手切了切树皮,果然是真树,我就重新观察了整棵树,这次我发现,这是一棵真假结合的树,它的树干和树枝是真的,而叶子是假的。可能是秋天叶子落了,树没有了生机,于是酒店的人就把假树叶捆在真树枝上,让小树依然生机盎然。

一棵小树,我们认识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认为它是一棵真树,依据是:树太像真的了,树干是货真价实的树干;第二个阶段,我们认为树是假的,依据是:树叶是假的;第三个阶段,我们才认清楚地认识了这棵树,它是一棵真树干,真树枝,假树叶的树。我们的解释是:“酒店为了让小树在秋冬季节依然保持生机,在小树上绑上了翠绿的塑料枝叶。”

依据的不同,导致了结论的不同。

我们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历史解释的依据便是史料,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没有依据的结论是主观臆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客观真实的史料,经过缜密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培养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探究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历史意义时,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史料。

依据材料一,我们看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但是不是真的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呢?下面一则史料会给我们另一种答案。

从这一则材料,可以看到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并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因此辛亥革命在解放思想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依据这样的材料,得出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材料一中所列举的是广泛统计的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材料二中是一个农民的认识,这是孤证,如果这个老农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或是一个从大牢里释放出来的人,抑或是其它情况,我们能以偏概全吗?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孤证不立,多重互证,多方面,多角度搜寻史料,全面客观地解释历史,我们才能得到较为真实的结果,才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历史的智慧才能被我们真正地汲取。

所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解释的结果就会不同,依据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接近真实的结论。而对真实结论的追求,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随着史料的不断增多,历史结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 1/7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