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和尊崇宪法,可以推动同学们对宪法精神的认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2024年关于弘扬宪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方法(推荐15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活动目的
通过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活动要点
1.学会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
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活动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
2.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知法守法”的深刻理解。
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
(1)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2)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
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
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 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
①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守法观念。
2、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怎么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实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一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5、进行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毒、注射毒品;
9、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加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9、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10、吸烟、酗酒。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实例(小偷小摸导致犯罪)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__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三年,比你多一年”。
以上就是关于弘扬宪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方法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关于弘扬宪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方法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