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01  分类:总结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的研修学习,带我更深入学习新课标,把握精神实质,夯实基础,着眼发展。六天的学习,十场的讲座,六节的课例和三场的现场交流研讨,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习任务群”并非纸上谈兵,贯彻实施“学习任务群”也不是“高不可攀”。我们可以用“学习任务群”的新理念,引领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从“学习”“任务”“群”三个关键词,理解“学习任务群”,去发现学习任务群的要素关联与实施路径。

“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指向

“学习”成为课标中的重要概念,指示着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标志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课程时代,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进行全面思考,引领着教学的新方向。学习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需要付诸行动,只有亲身介入才能有所体会,才有经验产生。因此,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应强调学习意识,即心中有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

陈xx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西游记》推进课,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课堂从学生的阅读问卷入手,依据学情展开教学。(1)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从“寻宝”出发,以“如果你能拥有一件《西游记》中的法宝,你想拥有啥?”从学生的角度引发对情节内容的回顾。(2)抓住学生阅读的盲点:以“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为引子带领学生去发现书中的传统文化,发现古典文学的文化秘妙。(3)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阅读关键要素,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细读品味中,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感受“语言再创造”的魅力。(4)联结阅读与生活的趣点:以品读“五庄观偷吃人参果”为例,让学生置身于“如果孙悟空有朋友圈,朋友会是谁?”“你化身为朋友圈中的一个人,你会怎么回复评价?”教师及时给出评价标准,教给孩子表达的准确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创意表达。(5)紧扣学生阅读中的困惑点:出示学生们的阅读疑惑,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深化阅读思考,指引学生持续阅读。

陈老师课堂上所涉及的每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突显的是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参与者、实践者、发现者、探究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渐悟出阅读古典小说的法宝:关注传统文化,感受人物形象,用想象再创造,以思考促深入。课堂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参与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之后,能在阅读中进行比较,能在细节处进行推断,能针对质疑处进行探讨,能结合材料梳理自己的观点,能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中表明立场,能在是非中辨别善恶美丑,激发求知欲。学生以主体呈现,这样的课堂是具有学习意识的。

专家们在讲座中强调: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历经听说读写思这五项行为,获得语文知识、能力、兴趣、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改变与提升。从每一节展示课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和实践等学习活动。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能够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够理解与传承文化,获得文化自信。

“任务”——学习任务群的动力

“任务”一词跟在“学习”之后,就是提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任务活动获得学习动力,付出必要的实践与努力。从课程层面看,“任务”指示着学习者应抵达的目标,要经由的路径,要承担的具体学习项目。

在语文学习中,具体可以有哪些任务呢?这次的研修学习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本次研修重点聚焦任务群视域下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习作教学三个领域,并用具体课例诠释了由任务驱动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地印证布鲁姆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划分: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以郑xx老师《跳水》课堂为例。老师从单元目标主题出发,设置了“为船长代言”的大情境,通过“危机事件大回放”“责任事故大讨论”和“船长行为大揭秘”三个相互关联的课堂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辨和积极求证。纵观课堂,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郑教师巧妙设置情境任务,激发兴趣,聚焦思维,引出思维挑战赛。每个学习情境任务,都依托课文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代入角色,读情节,忆人物,理关系,借助课后习题的箭头图说情节。尤为精彩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思维复盘”:船长用枪逼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有哪些有利条件。再进一步细读船长语言,借孩子的视角来展开对话:为什么逼自己跳水?船长如何回答?孩子又会对船长说什么?从而达成对小说关键情节的理解。这个复盘思维过程的环节,巧妙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学习任务群的推进,离不开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变序,整合相关资源,从单元学习主题出发,设置相关的学习子任务,以及子任务下的分步骤实施,可以让学习重点更加突出,让学习的“天花板”更容易被突破。因为在“任务”的引领驱动下,学习活动更灵活,力量更容易聚合。这样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保持探索欲和好奇心,在阅读中勤思考、好发问,与同伴进行研究、探讨,形成个性的体验、感悟和启发。尤其是郑老师设计的第三个学习任务,变换阅读和思考的视角,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观点,并学会对同伴的表达进行评价。这样以任务驱动创设的课堂,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并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可以用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活动任务,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学语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在生活情境中为交际需要学语文。

“群”——学习任务群的路径

“群”代表多,具有集合的意思。学习任务群,不是单个的任务,而是众多任务的聚合,是一个“整合后的项目”。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联结、印证、参考。我们在设计单元教学的时候,就要体现学习活动的结构化与系统性,注重语文学科内各个知识点的融合,同时向外拓展,实现多学科、多维度的整合,意在打通各学科学习的领域,实现有机、有效的结合。

此次研修让我明白,针对基于统编教科书编撰特点的学习任务群,要围绕“单元目标”这一“大任务”展开教学,单元目标就是“群目标”,每一课成为完成这一目标下的“子目标”,也就是“群”的“分项目标”。因此,要把握好现行统编教材,去发现单元与课文之间隐含着的关系和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在揭示联系、发现关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路径。

张静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整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她指出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都需要整合,整合就成为梳理内容的“编织机”,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选择。实现教知识转向教素养,就能确保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学习经验,建立起知识与经验的关联,建构起知识的个人意义和价值。

卢xx老师在传授单元整体备课思路中,强调单元教学不是由课文组成,而是由学习活动组成。她用丰富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走向整合教学,应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讲座中,她特别指出了“梳理与探究”的重要性。教材里面没有这部分内容,但我们应该给予充分地关注。依照有关的学段要求,对应教材和学习目标,提炼相关内容:字词、跨媒介、资料的查找和运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每个学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设计相关联的系列活动,也就是“群”的任务活动。通过一个个小任务,去完成其中的某一个目标要求,让学生形成技能,养成习惯,在整合教学中进行知识结构化,就能赋予知识以新的意义。

在这次研习中,“教—学—评”的整合实施在不少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示范展示。“教—学—评”一体化的嵌入式评价,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目标和操作方法。老师们巧用评价,依托教学问题的核心目标,进行弹性评价。为评价定向、定标,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凸显了过程性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标中提出的整合,除了学习内容的整合、评价方式的整合,还包括目标的整合、实施方式的整合等,这都需要我们继续做中学,学中做。

感谢这次研修,用新课标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再用教学实践去检验新理念,丰富和发展新理念。感谢卢__老师精心组织和安排,为我们在教学道路上拨云见日,明晰方向,笃定前行。感谢同行的学习伙伴们,无私地交流和分享,进行思维的碰撞,让我们能走得更远更踏实。也想感谢努力的自己,六天的学习没有落下一节课,勇敢站在了主题研讨的讲台上,表达了自己的研修收获和欢喜。

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范文2

今天是今年全省高中教师暑假远程研修的第一天。与往年相比参加研修的老师们情绪特别高涨,一个个激情四射,浑身都洋溢着无限活力,好像是要参加一场盼望已久的盛会。就自己来说也有这种感觉。


-->> 1/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教师暑期研修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