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时间:2024-11-23  分类:总结

1997年8月,民中分设成立正在住院做手术的张老师得知民中同学最穷,生源素养最差,经费最紧急,又看到民中校舍最破陋、设备最差时,她又主动要求调到民中工作,抓同学学习、管同学日常都亲历亲为,一步步推动着教育工作的进展。在她的努力下民中的教育成果不断涌现。

1999年2月,华坪县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老师的荣耀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但张桂梅把1000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

说到慈善,张桂梅这一生几乎都与慈善事业挂钩。在民中的教育工作中,女生很少,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女孩的素养,至少可以转变三代人。由此,她便萌生了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xx年起她便开场为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四处奔波。

20xx年,张桂梅中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张桂梅和她筹建免费女高的想法渐渐被更多人知道。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关怀张桂梅办校。20xx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张桂梅表示,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日,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韧后盾。华坪女高的老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立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姓名。大家的关怀和关怀,她都记在心里。

为了留住同学,家访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办校10多年来,张桂梅走了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同学家中。山区偏远、山路艰辛,很多同学的家只能靠步行到达,连爬山过去都得好几个小时。

在她的带动下,10多年来,华坪女高以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坚决的抱负信念,不断进展成长。张桂梅也特殊留意新材视角,不断摸索出贫困山区同学教育的规律;把育人当作教育的前提和目标,走到同学心里;她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竭力转变教育背后的贫困。“山里的同学太穷太苦了,又那么和气懂事,我想帮帮她们。〞正是秉承着一颗仁爱之心,张桂梅“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篇8

“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那是大约x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x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x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xx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x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x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 篇9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xx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


-->> 3/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学习张桂梅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