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为诸葛亮立传时,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亮和诸葛瞻的才学。
③陈寿因父亲受刑一事在《三国志·刘后主传》中谤议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记载不详。
【导语】本文选自《晋书》和《史通》,介绍陈寿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因不迎合权贵而屡遭挫折。著有《三国志》,为后世称道,但因其父受辱、与米案相关,被部分学者如刘知几指责曲笔。材料一呈现陈寿的为人与成就,肯定其贡献;材料二则批评其历史记述的不实之处。二者评价中存在矛盾,反映了历代对史学工作的不同标准和争议。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张华将荐举陈寿做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而讨厌陈寿,便暗示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推辞不就职。
“张华”是主语,“举”是谓语,“寿为中书郎”是宾语,结构完整,句意清晰,在B处断开;
“荀勖”是主语,“忌华而疾寿”是并列结构,作句子的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
“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荀勖”,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认为……好;/与人交好。句意:张华认为他写的很好。/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B.正确。句意:你送一千斛米给我。/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C.正确。相当于“于”,介出对象;/形容词词尾。句意:明辨政治得失。/山峰和江河相互盘绕,草木茂盛苍翠。
D.错误。意思不同,文中“文”,动词,掩饰;/文章。句意:粉饰、掩盖过失、错误。/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错误 ,原文“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可知,“天子异焉”指的是汉武帝对司马相如。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认为;“原情”,推究情理;“贬废”,被动句式,应为“被贬废”;“举”,推举。
(2)“臆说”,主观推断;“威福”,指赏罚之权;“疾”,厌恶;“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判断句式,判断标志“乃”、“也”。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索贿不成,盛名之人竟不予作传:由“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可知,陈寿向丁仪、丁廙之子索要千斛米,称若给米就为其尊公作佳传,丁氏未给,他竟真不为其立传。
②评价诸葛亮及诸葛瞻:由“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可知,陈寿的父亲因马谡之事被诸葛亮处罚,陈寿本人也被诸葛瞻轻视,所以他在为诸葛亮立传时,带主观情绪,个人私怨,贬低诸葛亮和诸葛瞻的才学。
③关于蜀地史事记载:由“案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可知,陈寿因父亲受刑一事在《三国志·刘后主传》中谤议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记载不详。但实际上蜀地有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等诸多灾祥之事可记,他这么说可能是因父辱受髡而有意加此谤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郡人。自幼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在蜀汉任观阎令史。宦官黄皓专横弄权,大臣都曲意附从他,而陈寿独不向他屈服,因此多次被贬谪。恰逢父亲去世,守丧期间生病了,因病让婢女伺侯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指责议论他。等到蜀汉亡国,陈寿因此多年不得升迁。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为孝廉。撰写《蜀相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官。撰写魏、蜀、吴《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销毁自己的《魏书》而作罢。张华倍加赞赏,对陈寿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被时人器重。有人说丁仪、丁廙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 “你送千斛米给我,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最终不为他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处髡刑,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用兵的谋略不高超,又无克敌制胜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论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张华将荐举陈寿为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而讨厌陈寿,便暗示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就职。元康七年 , 陈寿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重,可派人把他著的书都取来。’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封禅的事,汉天子大为惊奇。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劝诫之言,明于政治得失,有益于风化,虽然文采不及司马相如,但质直超过了他,恳请陛下采录其书。”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抄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
自从有了人伦,就产生了家国。史官记事涉及君王、父亲,一定用词有很多隐讳,虽然不够直白,但是维护了名教。有玩弄文词,掩饰过错的,像虞预对王隐诋毁欺辱,沈约(字休文) 向裴子野认错消除矛盾。 (史料)取舍全凭主观猜测,奖惩在自己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也有记事常常凭空无据,言词多属虚设:有的赞美别人,借以获取私利;有的污蔑别人,借以公报私仇。比如王沈写《魏录》滥述贬谪甄后的诏文,陆机写《晋史》夸大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声势。班固接受金钱才撰写史书,陈寿向人借米才肯为人立传。这些又是记载历史的奸贼,撰注史书的恶人,即使把他们的丑恶行为宣扬于闹市朝堂,把他们扔给豺狼虎豹去吃都不过分。陈寿《三国志·刘后主传》说:“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福祸的征兆都没有记载。”但是又说黄气在秭归出现,群鸟坠落于江水之中,成都有瑞星出现,益州没有宰相之气。如果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这些事从何得知?大概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在蜀国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上这些诽谤。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5.A 16.
①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接近于杜诗的“沉郁”。
②诗歌运用对比映衬、转折叠加、逐层深入(逐层铺叙)等手法,造成了起伏跌宕之美,这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导语】王安石的《河北民》通过描述河北百姓生活的艰难、战乱和天灾对他们的双重打击,揭露了北宋时期贫困无奈的社会情状。诗中既有深沉的悲愤,也有对盛世和平的怀念,借河北百姓抒发对时局的不满,饱含批判精神。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可是一旦朝廷战败便要成为俘虏侍奉敌国”错误,曲解文意。“输与”,意为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三、四句意为: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而不是人成为俘虏去侍奉敌国。
故选A。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
①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诗中描绘了河北民生活的极度困苦,从日常的赋税缴纳到灾年的劳役逼迫,从本地的艰难生存到南迁后的依然无助,每一个场景都是北宋社会底层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真实写照,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人通过河北民的苦难折射出北宋时期整个社会的积贫积弱,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弊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接近于杜诗的“沉郁”。
②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诗歌运用对比映衬、转折叠加、逐层深入(逐层铺叙)等手法,前几句先描述河北民平时的生活状态,接着提到“州县仍催给河役”,形成了情节上的第一次转折,加重了百姓苦难的程度,情感逐渐生出愤怒;而后又写“南人丰年自无食”,再次出现转折,百姓希望破灭,诗人同情加深;最后回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再次转折形成对比,情感中夹杂着向往和无奈;这种情节和感情上的起伏转折,造成了跌宕之美,这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17.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淹、兮、代、序、勋、衰、笺、淘。
18.
以上就是河北保定高三语文期中考原题卷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河北保定高三语文期中考原题卷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