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梦幻曲》指引我进入《童年情景》的,这是舒曼二十八岁时创作的钢琴套曲,十三首迷人的标题小曲勾起一个个不一样的童年,人们的童年情景因此回来,我的也回来了。
我的童年里没有木马游戏,我第一次见到木马是我儿子骑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前后左右是其他孩子骑在高高低低的木马上,那是在北京石景山游乐场。尽管如此,旋律生动的《木马游戏》仍然让我想到自己拿着弹弓去偷袭树枝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这是我的童年游戏。没有一次成功,每次弹弓射出的石子,不是打中树干就是擦着树叶飞去,麻雀腾空飞散,逃之夭夭,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有一次射偏后打碎一户人家的窗玻璃,轮到我逃之夭夭。那么多年过去后,《木马游戏》里的琴键之声,让我的情绪转化成思绪,回到童年的玻璃破碎声中。
我的童年里也没有壁炉,我第一次见到壁炉是三十五岁首次出国在巴黎的一家餐厅里。我凝视壁炉里欢快跳跃的火焰,想到童年时煤球炉里烧红的煤球,火焰在煤球炉里没有欢快的样子,它不会跳跃,只会上升。然后我告诉坐在身旁的一位法国汉学家,在我童年的时候,火不用来取暖,只用来做饭烧水。我说浙江家乡的冬天十分寒冷,最冷时达到零下三度甚至四度,那时候屋子里没有暖气。雪天里我穿着单薄的球鞋去上学,放学回家时双脚已经麻木,我把穿着球鞋的双脚架在煤球炉的边沿,烤火取暖,让双脚重新获得存在感。几次烤火成功之后,因为大意,右脚球鞋的胶底烧着了,我跳起来踩灭火焰,烧焦的鞋底有了一个无法弥补的洞。那个冬天我失去了球鞋,靠一双棉鞋行走在雪中雨中,棉鞋浸湿后不再保暖,我的双脚在寒冷里增加了潮湿的感觉。《在壁炉旁》的旋律柔和安宁,家人围坐在壁炉旁轻声说话的安静情景清晰可见。在这个温暖的曲子里,我感受到的是相反方向的童年,一双寒冷孤独的脚走过来的童年。
我的童年里有《入眠》。《入眠》的节奏微微摇晃,摇篮似的摇晃,舒缓的旋律显示孩子逐渐入睡的过程。中间部分的转调让乐曲短暂地走向另一个方向、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方向。正是转调的出现,让我回到自己童年的《入眠》。春天或者秋天的童年,尤其是夏天的童年,天还没有黑,鸟儿还在鸣叫,其他孩子还在奔跑嬉闹,我的父母却逼迫我上床睡觉,我心里充满委屈,羡慕还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心怀不满是我的转调,转调结束后,我渐渐走入睡眠,越走越深。
《梦幻曲》是这组钢琴套曲的灵魂,所有美好的童年情景汇聚到了这首细腻动人和静谧甜美的乐曲里,这可能是舒曼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它经常从《童年情景》里脱离出来,被艺术家们单独演奏,而且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我不知道第一次听到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也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当我知道这是舒曼《梦幻曲》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它叫《梦幻曲》。
不知道什么原因,刚开始的时候,我听完这首梦幻般和弦的乐曲之后,记忆就会给我推送过来一个残酷的往事。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的父亲自杀身亡,这个同学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站在操场的一个角落不停哭泣。我们正在打乒乓球,不是正规的乒乓球桌,只是一张放在操场边上的长桌子,桌面有几条裂缝,乒乓球落在裂缝上会出现不规律的变向。长桌中间放着一排砖头,充当球网,我们用的球拍没有胶皮。当时长桌两端各有十多个同学排队,输了一球的下去,赢球的继续打。我们一边打乒乓球,一边对着那个哭泣的同学喊叫,让他加入进来。在我们不断喊叫的邀请声里,他哭泣地走过来排队,轮到他打球的时候仍在哭泣,可是他手感不错,连赢两球。赢下第一个球他不再哭泣,赢下第二球他笑了,是笑出了声音的笑。
为什么舒曼优美的《梦幻曲》会在我这里勾起这个残酷往事,我想应该是这个往事结尾时的自然转折,这就是人生旅途上的梦幻曲。这个同学没有像我们那样放下书包,而是背着书包打球,并且连赢两球,他由衷的笑声在我记忆里响起时,每次都让我感慨生活的强大,生活能够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
二0二四年六月一日
(选自余华散文集《山谷微风》)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梦幻曲》开篇,后面又说《梦幻曲》是《童年情景》钢琴套曲的灵魂,说明文章整体上是围绕《梦幻曲》来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思考的。
B.《木马游戏》引发了作者对自己的童年与儿子童年生活的对比,不仅表达了对孩子的羡慕之情,也反衬出自己童年生活的单调无聊与内心的失落。
C.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小学时我和同学打乒乓球的情景,语言朴实平易,将读者带入那段无忧无虑的往昔岁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D.文章结尾处提及同学父亲身亡的残酷往事,与《梦幻曲》的情感色彩并不相符,但这一反差却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读来更觉意韵深远。
7.关于文中描述由《在壁炉旁》联想到煤球炉边取暖的情节的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炉里欢快跳跃的火焰让作者感到温暖,也引发了作者对童年冬日寒冷的回忆。
B.虽然单薄的球鞋并不足以抵御冬天的寒冷,但是潮湿的棉鞋更让作者感到难受。
C.作者将眼前图景与记忆中的童年作对比,突出童年生活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差异。
D.划线句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画面感,表达出作者对童年艰苦生活的深刻记忆。
8.文章以音乐为媒介,抒写对童年的回忆、对生活的感悟。请分析这种写作方式的作用。
9.谈及散文集《山谷微风》的写作,余华曾说:“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从本文看,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你简要概括,并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与高中教材中作家作品的相关事例加以解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华将举A寿为中书郎B荀勖忌华C而疾寿D遂讽吏部E迁寿为长广太守F辞母G老不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认为……好,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不同。
B.见,指代自己,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C.乎,相当于“于”,与《赤壁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乎”用法不同。
D.文,文章,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黄皓独揽权柄,大臣多攀附逢迎,只有陈寿不屈从。为父守丧期间,陈寿生病,使婢女伺侯服药引发非议。这些都影响了他的仕途升迁。
B.时人称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夏侯湛、范頵等人也都认可陈寿有记述历史的才能,连天子也惊异于他的才华,于是派人到他家抄写他的著作。
C.刘知几认为记述历史因为涉及君主、父亲而用词多有隐讳,虽然直道不足,但却维护了名教。但玩弄文词、诋毁侮辱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D.《晋书》客观记述了陈寿不秉笔实录而受非议的事实;而《史通》在阐述作者史学观点的同时,则态度鲜明地批判了陈寿记史时的曲笔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
(2)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
以上就是河北保定高三10月期中考语文真题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河北保定高三10月期中考语文真题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