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3、中国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归纳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3、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4、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全长19千米,1984年建成。
5、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参见课本P91图4.6。
几个重要城市:
北京(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京包线、京通线起点)。
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西线交汇处)。
株洲(浙赣线、京广线交汇处)。
南昌(浙赣线、京九线交汇处)。
郑州(陇海线、京广线交汇处)。
徐州(陇海线、京沪线交汇处)。
上海(京沪线、沪杭线交汇处)。
6、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通常使用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多采用铁路运输(沿海沿河城市也可使用海上运输或河道运输)。
7、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稻北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甘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0、轻重工业区别:轻工业主要为生产日用品、玩具、文教用品等,重工业主要为加工工业、资源开采及冶炼、机械制造、农药化肥、修理工业等产业。
11、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辽阳、抚顺,是我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石油、铁。(重工业)
京津唐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铁矿石。(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区(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无锡)。
珠三角工业区(主要城市有广州、深圳、中山、珠海)(轻工业)。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1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14、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
第一阶段
依据“新课标”和“探究”回扣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也要抓好全体学生,不能只抓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学困生,以免影响学科的整体成绩。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明知识要点,抱地图打滚。
第二阶段
重点教给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要会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打破几册课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专题。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习解决某一类问题切入点的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让绝大多数学生基本做到熟悉课本知识点,掌握应考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力争在全县第二轮水平测试中,学生总体水平有长足进步。
第三阶段
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忠孝模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是试题的选择要符合思路。从题量、题目组成、到考查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能力等各方面都要符合中考要求,尤其要符合新课改理念。
(二)是试题不易过难,重点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考心理,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是指导答题技巧。
(四)是指导学生解决由于粗心大意导致失分的方法。
(五)是及时激励学习进步、解题方法巧妙的学生,尤其是对进步较大的后进生更要大加鼓励。
采取的措施:
1、全面复习,坚定不移地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知识点要砸牢,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题虽难度不大,但是情景性强,涉及面广。
2、认真研究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脉博。
(1)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命题的思路和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
(2)认真分析试题结构,加强对选择题、综合题专项训练。
(3)注意抓好区域地理重点知识的复习,将中考热点问题融入其中。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
3、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地理内容多、时间紧、学习压力大,如能花较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显得尤其重要,为此用“联系法”来复习,往往效果不错。
(1)图文联系。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经常把图文联系起来,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形象记忆,同时还培养了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
(2)时空联系。地理分布具有时空性。如: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南水北调工程的联系等。
(3)因果联系。地理现象和地理成因密不可分,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
(4)知识和实际联系。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才有乐趣,知识得到验证才不会遗忘。
(5)共性和个性的相联系。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复习区域地理,把区域共性和个性对比联系起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这种方法来复习,不仅有助于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对中学地理能够融合贯通,而且防止了单纯机械记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4、培育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答题词时时间分配要合理,注意审清题意,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5、加强集体备课,努力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6、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近年中考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政大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中考命题的焦点。
复习要求
(1)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将地理知识系统化,注重地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以教材为依据,以中考赢分练为指导。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特别注意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读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因而在复习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做到图文顺利转换,做到心中有图,脑中有图。
(2)注重考试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要应对考试题型的变化,经常给学生变换题型,将十分有利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同时,要要求学生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让学生注意在答题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并引导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争取多拿分,少丢分。
以上就是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