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4-11-04  分类:总结
(二)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出务工难, 家庭经营开展难, 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 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形成贫困一辍学一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三)社会因素。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整个社会被分成城镇社会和农村社会,13亿中国公民被划分为标志鲜明的两个类别:城镇居民和农民。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下, 资本大量朝向利润率高的城市地区集中, 农村日趋凋敝, 而农村的永久居民—农民, 当然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四)文化因素。落后文化是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要富强, 应该具备先进文化和技术, 同理,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区别之一就是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在__, 贫困农村的文化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等相对更差。根据统计局调查, 劳动文化程度与家庭人均收人的高低成正关系。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贫困发生率为7%-8%。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有50%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 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有20%左右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000元以下

。可见, 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知识贫困是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__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调查, 在认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中, 因病致贫占17%、因上学占22%、因自然条件占44%、因缺少生产资金占10%、因其他占7%。可见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 要抓住国家加大财政资金投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 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大力争取国债和上级资金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努力培养和引进农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村经济建设如果没有庞大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行, 没有各类相关专业的人才更不行。另外, 仅仅依靠中央及各级政府“ 输血” 式的投资支持也只能是短期效应, 并不会从根本上扭转现阶段农村经济的落后状况。因此, 要切实提高农村的自身“ 造血” 功能就必须有一支勤干踏实、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的新型农民队伍和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人才。所以,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人才的问题, 财政就不得不下大力气培养农村人才, 并且留住和引进农村人才。只有加大财政投资, 加快新型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的各项产业, 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利益差距, 确保人才的基本需要, 尽可能满足人才的心理预期, 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偿, 才可能使他们长期地留在农村, 扎根农村, 发展农村, 奉献农村, 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他们的积极力量。

(三)加大财政投入的扶贫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 要改单一的“ 输血” 为帮助恢复“ 造血” 功能, 从治标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 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 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 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对企业招收的农村弱势群体达到一定比例的, 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另外, 财政要想方设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保障务工农民的基本合法权益, 从体制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不断转移农村贫困人口。

2、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农村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 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 加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 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 帮助他们排优解难。要加大对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 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3、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 治贫先治愚, 治愚先治病” 。要根据我县农村医疗保障的实际情况, 逐步完善农村卫生医疗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农民大病自助和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人数。与此同时, 还应制定对农村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费用的减免政策, 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社会调研报告 篇14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湖北武汉等地在社会养老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畅通工作机制。武汉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部署养老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发改、规划、财政、卫生、人社等48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市社会养老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民政局,落实场地和工作人员,实行实体化运作、一体化协调。

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并实施了《武汉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xx—20xx)》、《武汉市社区养老院建设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同时加强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互动,形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卫生服务圈”、“15分钟文化服务圈”相互呼应的格局。

多方聚合资源。武汉市依托养老信息系统组建服务团队,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偿、低偿、无偿的定制服务。由政府和出资,采取床位投保的方式,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提升社会办养老机构的风险规避能力。黄冈市充分利用因教育资源优化撤并的学校房屋、村委会空闲办公室或租赁村内闲置的房屋,有效解决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的建设场所。咸宁市走“医养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利用大型企业改制后医院闲置资源,创办以护理为特色的养老机构。

优化政策导向。武汉市在投融资政策上拓宽信贷抵押担保范围,鼓励支持保险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土地供应政策上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准入门槛政策上降低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加快办理流程,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社会力量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

推进改革试点。武汉市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办法将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社会力量运营。咸宁市试点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村级老年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优势,开展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试点建设。

发展院办经济。黄冈市创新办院思路,发展院办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积极开展“以副补院”活动。利用院内闲置地发展种植养殖业,不仅可以满足院民日常所需和部分生活补贴,同时也为老人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安逸的生活环境。

(二)庐江县、巢湖市、包河区在社会养老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庐江县60岁以上老人达到1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8%,高于全国合肥平均水平。全县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全部转为城镇户口,享受城镇低保待遇,每人每月620元,分散供养农村五保户标准每人每年2420元。困难重病老人,民政部门给予二次大病医疗救助,对全县“五保对象”进行长期医疗护理补助,每人每天126元。

巢湖市60岁以上老人约2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平稳运行。出台了《巢湖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办法》、《巢湖市乡镇敬老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巢湖市敬老院安全管理细则》、《巢湖市农村五保供养档案管理办法》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多措并举,提高敬老院生活水平。每个院民月供养标准800元,每月发放零花钱80—100元,定期发放生活用品等。

三是20xx年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立了巢湖市五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xx年巢湖市首个居家养老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凤凰社区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四是推进农村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积极做好农村幸福院项目建设,20xx年兴建农村老年幸福院28所,20xx年计划完成18所。

包河区60岁以上老年人8.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6%。近年来积极打造“金色拐杖”养老服务品牌,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建设。20xx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单位。一是着力强化养老事业保障措施,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老龄事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养老事业发展。今年设立了“社会发展公益金”,拿出500万元种子资金开展公益创投活动。二是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启动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改革,以点带面。以骆岗敬老院为试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建成包河花园养老院,面向社会运营,实行信息化管理,医养结合的管理模式。三是探索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构建了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分级管理、统一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投资500万元建成总面积850平方米的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养老社会组织负责营运。四是积极推进专业社工介入养老服务。依托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慈善助老”项目,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购买社工岗位,通过区政府补贴,鼓励民办养老机构配备专业社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庐江县、巢湖市、包河区,我们了解到合肥养老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社会及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养老基础薄弱,是整个养老事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服务模式单一。公办养老机构一家独大,社会化养老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尚未启动。庐江县仅一家公办社会福利院,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公办养老机构从服务对象看,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和特困人群,采用集中供养的方式,而更多的农村空巢老人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还处在自养的初级阶段,居家养老形势严峻,目前多数由村干部、亲友、邻居提供简单的协助;从服务内容看,已建成的敬老院集中供应的老人仅能得到最基本的日常起居照料,没有专业护理。

养老机构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脆弱。由于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巢湖市、庐江县的一些敬老院基础设施差,达不到上级要求的各项标准。除新建敬老院外,多数正式投入使用的农村敬老院设施简单,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少、待遇低,和城市养老机构及社区活动中心相比,普遍缺乏相应的娱乐文化设施,没有专业护理及精神层面的辅导及扶助。我市自

“515敬老工程”实施以来,敬老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不高,相当部分五保老人不愿入住敬老院的情况,存在五保集中供养不足与敬老院入住率低等突出矛盾。巢湖市、庐江县、包河区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多是退下来的村干部或下岗职工,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社会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乏培训,文化偏低、专业不强、工资不高,缺乏责任心,从而造成养老机构业务仅限于保障老年人吃饱、穿暖,无法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 10/11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社会调研报告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社会调研报告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