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着说:是不是怕你的臭脚丫薰了人家的淘气堡?
“不是,我怕我脱了鞋,人家把我的鞋拿走了”。
好家伙,我的儿,原来是怕人家拿走了他的鞋,他没鞋子穿了。
多亏站在他的立场去更深入的了解他,没有发火,没有嘲笑,了解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唤醒、激励与赞赏。
向先生学习,致敬。
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我是在忙碌的走亲访友间读完这本书的。那段日子,我在推推洗洗的麻将桌上,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旁,在喜气热闹的拜年声中,在侄子侄女这般儿童的崇拜下装模作样,自诩爱书文人,捏着崭新的书页,囤囵吞枣,过得好不自在。直到开学前的一周,一个“噩耗”传来,针对这本书,学校要有读书沙龙,要写心得体会,哀嚎之后,我只得耐下心来,重新品读。就这样,白日我于烟火中翻阅,夜晚我在黑寂中冥思,以求在这场读书交流会中,能够跟上智者的思维,于思维碰撞中擦亮认知的火花。
作为一个在教育行业已经沉浮七年的教师,我也看过数量不菲的教育著作,但羞愧的是对于“成尚荣”这位老先生的作品,我却是第一次拜读。正如交流会上高主任所说的,这本《儿童立场》与其说是对教育理念的阐述,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师者教育随笔的汇编。它包含的是一位教育者对过往十多年来的思考,亦是对自己教育初心的追寻。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读完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位“尚荣”的先生,我深刻地意识到封面这句话是先生一生教育事业地写照。成老师笔下的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且不止于教学中的外在表现,而是更加深入的价值追求。
儿童立场,一个看字面就能揣摩大概意思的名词,就我而言,我觉得成老先生讲的其实就是指教育要想儿童之所想,以儿童发展作为教育评价标准,从高台走下,回归育人本心。我们应该是立足儿童本位,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一切可能性,尤其是积极的可能性,说白了就是拥有一颗童心,拥有独特的儿童视角。就像叶圣陶先生讲的:“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教育似农业而非工业,受教育者“跟种子一样”,必须有合适的环境和充分的照顾才能自然地生长。
如果再发散思维,身为一个丰子恺迷,我看过丰老先生的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个认真做泥人的师傅,每个泥人都从一个模子里出来,非常精妙。身为师者,我们何尝不像做泥人的师傅一样,渴望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教化下,按照我们所想行走,依着我们规划成长。可这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他们内心也是这么想的吗?他们想要这样成长吗?扪心耳闻,不是。正如成老先生所说,儿童即教育的起点,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助力儿童成为自己。
当然,这也仅是我个人一些浅显的认知。说实话,在我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的大脑思维还在不停地活跃,我的语言组织也是较为混乱,很多的东西我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思考、整理、实践,现实有时候也会不尽如人意。但庆幸的是,身为一位老师,我没有止步于此,我在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认识层次。
最后,我想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蹲下身来看孩子,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兴趣所在,也才能够真正创设出适合孩子的课堂,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亲历中应和孩子成长的节拍。
以上就是读《儿童立场》有感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读《儿童立场》有感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