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着数学问题。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认知“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在课堂练习教学中,有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制的圆锥体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一起测量圆锥的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最后还让学生测量自制圆锥的高,并根据本课教学实际,写一篇数学日记,对本课作以总结。
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自己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在教学目标上的完成来看,更应加强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的理解。本节课重点并不单单是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圆锥的特征。更应加强圆锥在几何图形里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圆锥作为几何图形的重要图形。所以本节课该让学生明白圆锥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应用。
2、 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老师让学生记住圆锥的特征,并会测量圆锥的高,知道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方式上更应增强学生的数学感悟。如可以动手操作,记可以理解圆锥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否则在课堂上成了极个别学生的表演台了,更使得大部分学生觉的枯燥乏味。如为了加强学生对圆锥的理解,如果单单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我觉的还不如叫他们动手自己做一个圆锥更有说服力。从中让学生更乐意接受 ,也增强对圆锥的感悟与体验
1、从实际出发,课始教师出示一个圆锥的蛋筒2元/个,一个圆柱的冰淇淋5元/个,要求学生猜测“哪种冰淇淋更实惠?”,这样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引入,难点的突破作好了铺垫。
2、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在做实验时,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教师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的严谨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1、分组实验过程,组长汇报时已经很正确了,其余同学也理解了,教师没必要再去重复。
2、教师在做实验时,可以垫一张凳子在桌上,把容器放高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学生看不清。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2
今天,我们校内教研课中,听了郭晓青老师的《圆锥的体积》一课。
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课堂上,刘老师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并凭借着教者干净利落的语言给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课堂增添了些许光彩。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2、并能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以上就是《圆锥的体积》评课稿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圆锥的体积》评课稿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