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目连向佛祖请教救母的方法,佛祖告诉他,因为其母生前自私贪婪,不做善事,所以靠目连一人之力是无法救她的,需要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用百味五果供养各地的僧侣及众神,然后集众人之力才能做到,这样不仅可以救他的母亲,还能够解救别人的父母。
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示,举行道场法事,终于解救了其母的灵魂。终生有感于目连的孝心,于是每到七月十五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诵经超度亡者,用器物盛装百味五果以供奉。这就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
东汉时期,蔡伦改善造纸术,从此名声大噪,并且还赚了很多钱,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他的哥哥蔡莫也不例外,于是带着自己的妻子慧娘一起向他学习造纸术。
然而蔡莫急于求成,虽然学会了造纸,但造出来质量很差,根本就无法用于书写,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赔了不少的材料钱,整日只能看着满屋子的废纸。后来,他的妻子慧娘心生一计,帮他渡过了难关。
一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突然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他立马停止了哭诉,周围也静了下来。
过了一小会儿,棺材中传来了慧娘的声音:“开门, 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吓了一跳,不过还是鼓起勇气打开了棺盖。棺盖一开,慧娘就跳了出来,并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做苦力。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帮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给她放回来了。
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着还在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又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过的节日”。“鬼节”肯定是封建迷信,世界上那有什么“鬼”!
但是,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文字却不少。孔夫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态度是“敬”而“远”之。后来,虽然东汉人王充主张“无鬼论”,但却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到了清代人蒲松龄的笔下,虽然有不少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还是“重情意、懂礼仪”的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人们在读了《聊斋志异》后,不但不觉得“鬼”非常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荒诞的结果呢?究其原因,“鬼”和“鬼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孝心”相伴随并衍生出来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就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年纪大一点儿人都还记得,每年春节祭祖,楹联的横批往往是:“木本水源”或“慎宗追远”,目的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祖先。出于这种理念,就产生了“鬼过的节日”即“鬼节”。我国有“四大鬼节”,这就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及十月初一。“鬼节”也有中西之分。西方的“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万圣节”。
中国人的“鬼节”简单而实用。这一天,人们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先人,借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亲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那淳朴、实用的意义。即便是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那“活在世上”的后人对于“永远离去”的亲人,其绵绵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是永远铭刻在心的。
七月十五的“鬼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不管是在网络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希望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类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这是希望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亲友,不要愧对那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鬼节”的产生,虽然是从传统的美德“孝心”而衍生出来的,主要表达的是后人对祖先的祭奠追思之情。但是,“鬼节”的迷信色彩确实是很浓重的,是不应该大力提倡的。
七月十四,鬼门关开放的最后一天了。我们艮山村没有像别的村那样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乡亲迎来了本次中元节阴间看花和招魂的最后高潮。
在艮山村,每逢中元节,我们有一个特别的风俗,从七月十一开始,阴气正旺的时候,村里人就会聚在一起,灵媒为引,带着阳气较弱的村里人去阴间看花,还可以接回已逝的亲人。这不,今天是去阴间看花、接亲人的最后一天了。村里所有人都聚集在祠堂前坪,眼巴巴的望着坪里的一张八仙桌,都不愿错过今年最后的精彩。
八仙桌每边一人,坐着咱村阳气最弱的四个人:王奶奶、香婶、胖婶和安仔。其实大家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村里阳气最弱的人,但全村只有他们四个能到阴间去,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他们是全村阳气最弱的人。这时他们都伏案在八仙桌上,好像睡着了。只见村里德高望重的灵媒吴奶奶嘴里开始叨叨念着:“天灵灵,地灵灵,阎王好客请你行,阴间自有阴间道,赏花寻亲跟我行,莫要贪念胡乱走,鬼门一关无路寻……”吴奶奶边念边烧了三张钱纸,将纸灰撒在水杯里,然后给自己灌了一大口,每人身上喷了一小口,喷完又继续叨叨念着,只是声音越来越弱。大家都屏气观望,生怕错过了最精彩的时刻。
最先有动静的是香婶,只见她摇头晃脑的开始手舞足蹈。双手有节奏的拍打着八仙桌,双脚也紧紧的跟着双手的节奏跺着地面,嘴里呜呜哇哇的不知道叨念着什么。紧接着王奶奶和胖婶也跟着啪啪啪啪的拍着,咚咚咚咚的跺着,呜呜哇哇的念叨着。此时,她们三人好像在阴间找到了伙伴,三人用她们独有的韵味聊着她们的话题。
香婶:“我到阴间来看花,花儿好看想摘它,摘下一朵头上插。王婶,这花能摘吗?”
王奶奶:“阴花能看不能摘,花里阴魂莫惊它。”
胖婶:“此花只在阴间开,道路两旁都有栽,花名彼岸没有岸,一望无际真壮观。王婶,我们今天上别处去看看?”
王奶奶:“好,我们今个儿往忘川河西边走走。咦,安仔怎么还没来?”
安仔:“王奶奶,我来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到。”
王奶奶:“安仔怎么又是个瞎子呀,可惜看不到这漂亮的花了……”
“哈哈哈哈……”乡亲们一听都乐了。
大家正聚精会神的看着祠堂前坪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而村里的另一处也正秘密的进行着一件大事。我们村里仅有三个知识分子:正在读高中的军军哥、富仔和我。我们特别反对村里的这种迷信活动,我们只相信科学,于是策划了几年的秘密事件马上就要开始实施了。我负责在祠堂前坪里打探消息和报告进度;军军哥和富仔负责收集材料,制造混乱。计划设计得天衣无缝。我们准备,在他们进行到高潮部分时,军军哥和富仔负责用浇了水的稻草点一把大火,升起浓浓的黑烟,并由他们俩负责慌张的报信;而我,则是指挥我的心腹去传递消息,传递这边一举一动。
这时,阴间看花的仪式马上就要结束了,王奶奶、香婶、胖婶和安仔他们在灵媒吴奶奶的指引下慢慢的都回到了阳间。仪式进入真正的高潮“招魂”。灵媒吴奶奶和香婶禁不住我大妈苦苦的乞求,同意接回我已逝的奶奶。只见灵媒王奶奶拿起一叠纸钱,点起三支香,大声念到:“鬼门开,亲人回,香指路,钱引魂,蒋杨氏,亲有愿,速来见!”纸钱迅速的撒到一边,三支香成扇状插入了八仙桌上的米桶里。此时,一眨眼的功夫,原本端坐的香婶,突然头一低,发出了来自地狱一般的叹息声:“唉……”那声让我们毛骨悚然的叹息声跟奶奶生前又是那么的神似,让我都有些怀疑今天这仪式的真假。
大妈跟我妈一听这声音立马就跪下了,大妈战战兢兢的问:“妈,是您老人家回来了吗?”
“嗯。”香婶用酷似我奶奶的声音回答。
“妈呀,我们家那么孝敬您老人家,您老人家为什么不保佑我们家得一男孙继承香火啊!这都是第二个女娃了,要是继续这样,我怎么有脸下去面对咱家的列祖列宗啊?”说完,大妈大哭起来。听完,我心里一整阵鄙夷,不就堂哥生了两个女孩吗?都新社会了还这么瞧不起我们女孩。
“唉……”又是那声毛骨悚然的叹息声,接着神似又不似的女尖音响起来:“赵氏,你以为我这个做祖先的不操心啊,要不是你们办陶厂得罪了后山的山神奶奶,我们家怎么会这样?作孽类……别在这鬼哭狼嚎的,我再去山神奶奶那里说说,看看山神奶奶能不能通融通融。”
香婶不再言语,低下头,身体一抖一抖的,看起来像是去找山神奶奶了,只剩下我那抽泣的大妈和一脸担心的老妈。我看时机到了,赶紧叫了我心腹去报告军军哥他们。不一会儿,浓烟就升起了,军军哥跟富仔慌慌张张的跑过来大喊:“不好了,不好了,香婶家起火了,香婶家起火了,快救火呀……”大伙儿连忙往香婶家的方向一看,浓浓的黑烟给这个神秘的鬼节增添了些许恐怖的氛围。香婶的丈夫杨叔拔腿就往家里的方向跑,大家也跟着往香婶家的方向跑去。而香婶双眼一睁,往浓烟的方向一看,立马倒地昏了过去。
火很快就被扑灭了,军军哥跟大家解释,他在坪里跟大家一起的,中途和富仔去上厕所,就看到香婶家方向浓浓的黑烟,所以马上就回来告诉大家了。大家在火堆旁边看到了几只香的残骸,都在猜测可能是那个孩子贪玩把香丢在了稻草边,也有人猜测是不是鬼神所为,一时之间这事变成大家茶余饭后的话柄。
大伯在大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折腾了,最终把陶厂的事情转给别人了。而大妈亦是隔三差五的去跟山神奶奶谢罪,想尽了一切办法。可如今,我堂哥和三个可爱的女儿正幸福的生活着。
以上就是中元节的民间传说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