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2024年高三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24-05-15  分类: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①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名句)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用,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匈请命。”对曰:“以敝邑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坊人以时螟馆宫室。诸侯宾至,仆人巡宫,车马有所,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覆命,赵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子产:名侨.郑国大夫。②诛求:征求,索取。③时事:朝见聘问。④塓(m),粉刷墙壁。

10.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黑。(3分)

公不留A宾B而亦无C废D事E忧F乐同之G事H则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缮完葺墙,“缮”,修治,“葺”,修补;“完”同“院”;整意思是“修缮馆舍”

B.荐陈:荐,进献,陈,陈列。古时朝聘向主人献礼,必先陈列于庭,故称荐陈。

C.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与《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意思不同

D.敢,岂敢,怎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意思相同。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A.子产陪郑伯去晋国参加会盟,晋侯以鲁国丧事为借口,没有接见郑伯,郑国君臣受到。B.土文伯责问子产,晋国想方设法保证屈尊到仿的诸侯的安全,身为诸侯臣属,为何毁坏馆垣。

C.士文伯复命后,赵文子深感自责,认为用简陋的馆舍羞辱诸侯是自己的过错,并派士文伯致。

D.叔向认为辞令不可偏废,他引用《诗经》中的相关语句、盛赞子产深谱辞令之道,诸侯因此受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

(2)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

14.针对士文伯的责问,子产是从哪些方面加以应对的?请分层概括。(3分)

(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诉衷情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①,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山泼黛,水挼②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注)①鬖鬖(sān):此处形容柳条纷披下垂。②挼:揉和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桃花盛开,柳条垂拂,开篇“灼灼”“鬖鬖”即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B.楼外酒旗迎风飘动,惹人神飞,词人因被贬去喝酒,体现了其性格、情趣。

C.桃柳、天气、山水、歌楼酒旅,江南春景随着层层叙写而逐步展现,脉理分明。

D.全词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风光,清新俊美,富有生活情趣。

16.“山泼黛,水蓝,翠相搀”,历来为评论家所称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下判断要亲自探究、以事实为依据,“ , ”的行为是绝对不可以的。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相到《论语·里仁》中的“ , ”。

(3)在古代诗歌中,西风是常见的描写对象,常用来袋达落寞惆怅、衰败或是别离之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幸运者常常不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存前一种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 ① 没有用,尽快把客人平地送走,才是高明的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股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慢地向前走,有一分心安理得的坦然。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忧越的时候,在一切美煌的时候,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假如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候,依然对一件事 ② ,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饶,那这个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优越的时候,在所有时候”,吾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 ① 。这是一个美丽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该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纷乱丑陋的世俗空间“势不两立”。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祥和安适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一切离乱总功利有关,而这些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a)景象?因此,平常(b),反而有了超常的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c)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是与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因为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 ②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度的结局—— ③ 。虽桃花源中人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反复叮“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渔人出来时,他不顾这个“叮嘱”,沿途放下标记,并且让执政的太守知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错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 3/4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哈师大附中2024年高三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哈师大附中2024年高三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