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4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4-11  分类:总结

高三联考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选择大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4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4月百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天人互动的层面看,“群道”不仅具有人道的内涵,而且具有天道的意义。《荀子·王制》中说:“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里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如果治理合宜,那么世间万物都将各得其所。

当“群”仅仅被理解为人所以能够生存的条件时,其着眼之点主要是人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单纯地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往往可能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支配与占有,这又反过来会使人的生存条件受到影响。而真正意义上的“群道”不仅旨在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而且意味着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可视为对群道原则的引申。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有自身的内在法则,对待自然(天地万物),则需要充分尊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处理社会领域中的事宜,需要合乎礼法。由此,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从人道的角度来看,依乎礼法,则不仅可以使社会之中一般民众人心归一(“百姓一”),而且将得到有德之士的拥护(“贤良服”)。百姓和贤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百姓一,贤良服”也相应地体现了本于群道的多样治理效应。如果说,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那么,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则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摘编自杨国荣《合群之道—〈荀子·王制〉中的政治哲学取向》)

材料二:

万物连续一体是荀子生态文明观的逻辑前提和根据。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突破了“兽三为群,人三为众”的思维,“群”不仅是兽群,还是群众,甚至超越了生物群类,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荀子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各种群类具有连续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同群类内部是连续的,水火等无机物与植物、动物等有机物虽是异群类,但也是连续性的。人是高级动物,但只是作为荀子称之为“大共名”的“物”中一种而已,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共生一体。既然共生一体,人必须善待万物。

荀子倡导君子人格,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在生态共同体中以礼义之伦理德性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做到合群、能群、善群。

如何合群?  荀子的回答是“厚敦者也,合群者也”,培植君子敦厚的德性品格,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形成和合之群。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他物的最重要区别,“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如何能群? 荀子说:“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如何“能群”关键在“分”。  荀子的“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分别”,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与人有不同的职责,人要遵守天的规律,顺应天;但是人也要发挥主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与天地参。二是“名分”,荀子承认人人都有欲求,因而需要名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欲求没有节制或没有受伦理规范,就会“争乱”。有了礼义伦理名分,社会就会得到良善治理。“分”建立在“义”的伦理原则上,人之所以“能群”,贵在人“能义”和“能分”,进而“群居和一”。“义”的原则、“分”的秩序不是随意的,法于天地自然,因而“义”与“分”具有生态意蕴。就生态文明治理而言,“胜物”的前提是天与人的分职,“爱物”是人的本职。基于“义”和“分”,人则“能群”,“胜物”和“爱物”也就不矛盾,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

如何善群?  荀子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还着重谈论了君道如何善群:“道者,何也?  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 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  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做好这些的目的在于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由于荀子的整体思想是“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的生态学观,处理人类社会的养人、治人、设人、饰人也必然须符合万物之道。万物得当的群道,才能使万物生态和谐。

(摘编自蒋世强《荀子“群居和一”的生态文明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说的“万物皆得其宜”同时涉及人道与天道,荀子强调要让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

B.对自然的过度支配、占有让人不能从更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C.荀子认为,人跟他物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人在生态共同体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D.荀子说的“分”含有“分别”之义,主张人要遵守天的规律,但不能一味地顺从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群道”就是指“人道”和“天道”,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循道而治,可以按自然本身的内在法则而发展。

B.贤能与礼法的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合群之道,所以天人合宜、人际和谐多方面展现了群道指向的内在目标。

C.荀子持有生态群观,他的“群”是所有万物的生态群类,各种群类有连续性,但只有同群类内部才是连续的。

D.能群最终要落实到善群,以礼义善于养人、治人、设人、饰人,来实现一个良善、和谐的共同体。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引用《荀子·王制》中的言论,是为了告诫主政者应当“治理合宜”,使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

B.材料一将主要着眼于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群”与真正意义上的“群道”进行对比,论述了荀子“群道”的含义。

C.材料二大量引用荀子的言论,并对“群”“分”和“义”等概念进行了阐释,使论证更加深入而有说服力。

D.材料二先总说荀子持有生态群观,并指出荀子鼓励人们修养君子德性,做到合群、能群、善群,然后分层论述。

4.下列对材料二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5.在处理经济、社会、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上,两则材料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被遗忘的戍者

潘 灵

带路的向导在队伍的前面头也不回地走,全然不顾在暗无天日的丛林里已经行走了五天的殖边队的士卒们。一路上,向导都挥舞着银片似的砍刀,手起刀落处,都是荆棘和藤蔓短促而痛苦的声音。但后来,这些声音被士卒们粗重的鼻息覆盖了。苟延残喘的队伍,显然对这次勘界的前期摸底工作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官兵的情绪都越发焦躁不安。队长郝成璧已经失去了前四天的沉着与淡定,一路上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

麂子关有野人出没,是一个传说,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最早有关野人的消息,是一个猎人从密林里带出来的,说那野人敏捷如猴,速度比风都快,他还指挥着一群猴子。

话音未落,头顶就嗖地飞过什么东西,接着就是一个站起活动身子的殖边队队员的一声惨叫。

一块飞石,正中他的脑门。

尹默君趴在地上,用郝成璧递给他的单筒望远镜眯了眼往模糊人影处看。

一个清晰的人从单筒望远镜扑进了他的右眼——是个清朝老兵!

不能开枪! 尹默君将望远镜从右眼眶移开说。

循着石块飞来的方向望去,尹默君看到了那个先前在他单筒望远镜里出现过的清朝老兵,铁塔一样矗立在他的前方,一副威风凛凛、视死如归的模样。

尹默君举着白衬衣,向着清朝老兵走,越走越近。近到几米开外的时候,老兵一声暴喝——站住。

尹默君立定。老兵用混沌的老眼在尹默君身上扫了一遍后,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是何方神圣,为何犯我国境?

我是中国人,老爹,他们也是中国人。尹默君边说边回头指了指身后说,他们是省府殖边队的士兵、管理边境的。

但喜兵摇摇头说,你别想骗人! 你连头上的辫子都没有,还冒充国人?

辫子?尹默君说,大清都灭亡二十多年了,谁还留辫子?

你说啥?老兵一脸惊讶,大清亡了?

老爹、尹默君语气肯定地说,亡了,公元一九一一年就亡了,现在叫“中华民国”了。

老兵就像被雷击了一下,竟像一截枯木桩一样直挺挺倒在地上了。

尹默君见此,将手上举着的树枝和白衬衣一扔,便冲了过去,他将老兵抱在怀里,一边掐着老兵的人中一边紧张地呼唤郝成璧赶紧过来。昏迷的老兵醒了,他半睁的眼角有泪水流出。

年轻人,这……还不够荒唐吗? 朝廷都没了,我却为它守了二十多年的江山。他吃力地转身,指着前方说,看到了吗? 那是麂子岩哨所,我是守兵。

老爹,你不该这么想,这哪是朝廷的江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江山。你是为国家守江山,不是蜓。尹默君的话里充满了崇敬。

说来话长,老人指了指哨所对郝成璧说,你是长官吧? 我带你们去,这哨所,我得亲自交给你们。


-->> 1/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4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4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