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历史及背景:林州市地处太行山脉南部,降水分配夏季最多,其他三季都很少,水资源相对匮乏。据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且全县耕地面积较少,产量很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解决当地的水资源难题,国家在建国后先后三次,大规模兴建水 利设施。分别为1959年到1964年的初期勘探和总干渠的建设修建;第二次是1966年前后的各干渠的建设修建;第三次是从1970年到__年沿红旗渠各干渠和支渠 展开景区和相关设施的修建,以及对老的一批渠道的修固和新建。经过三次大规模兴建最终解决了当地人民基本的用水难题。
我们一行人从郑州坐火车到达安阳,之后乘车途经林州赶往红旗渠,路上所见和资料中描述的大有不同。出了安阳之后山便开始多了起来,山是石山,上面盖着稀疏的植被,高大的树木很少,最多的便是低矮的灌木丛,也许这正是由于当地降水和地形的共同作用,造成了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缺水的事实。果然到达红旗渠的一路上没有看到大的河流,就算是小河也早已经干涸,河床上已经种上了玉米。我们看到的最大一潭水,要属位于林州市东边的人工湖,但湖是死水像郑州的人工湖一样,完全没有大山深处那种激荡的活力。直到抵达红旗渠景区,我们才看到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河不大,水流也不急,难以想象就是这一条渠水哺育了林州人。但如今林州的用水已不再仅限于这条河,另一条便是在我们头顶的“人工天河”。
如今的红旗渠早已建造成了风景区,由于在早上来的太早,景区还没有什么人,站在山脚也看不到红旗渠,买了票就直接上山了。刚开始的一段路就很长,上了七八十级台阶才到头,当我们大汗淋漓地爬到山腰,我们才真正看见它,真不愧是“人工天河”站在这里向下看就已经令人头晕目眩了,更加难以想象的是要在这连脚跟都站不稳的地方开凿渠道。眼前这些不禁让我想起那部早年拍摄的电影——《红旗渠》。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大型的开山设备,大家修渠只能用凿子和锤子,一下一下的开凿。在那些不能站立的绝壁处更要将人从山顶吊下来,然后被吊着的人像荡秋千一样在空中开凿。看着墙壁上坑坑洼洼的凿痕,依旧可以想象当年是怎样的一副开凿场面 。
今日的红旗渠依旧发挥着往日的作用,不可替代。站在跨在渠上的小石桥上,望着那并不算宽敞的渠道,发现渠里的水依旧在流动,而且是那么的湍急,撞击着碎石嶙峋的墙壁,泛起一层层涟漪;水很清,在这里,水还不曾有过太多人类的侵扰,是那样的纯净,伴随着夏日的高温它却带给我们一丝清凉。红旗渠的护堤和常见的护堤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要考虑到地形以及施工难度,建造的护堤普遍偏窄而且是直上直下,有的没有一丝坡度,为的就是给渠道让路,空出尽可能多的空间。就这样景区在修建栈道时只能将其修建在窄窄的护堤上,有的只是在护堤上加装了一排栅栏。景区的栈道很长,尽管它只是红旗渠干渠上很小的一部分,但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望不到头,我们沿着它缓慢前行了一小时看到的仍是栈道,难以想象当年前辈们开凿这一段要花多少的岁月,付出多少的汗水。一路走来,看到墙壁上都是斑驳的凿痕,那些都是前辈们用钢钎和铁锤一下一下敲击出来的。上面的每一道刻痕、每一个小洞,都是他们勤劳的结晶,都诉说着当年的光辉岁月。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开凿渠道的场面,但当我们抚摸着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你都能感受到那凿开岩壁的巨响在你耳边回荡。如果说岩壁上清晰可见的刻痕是当年历史的见证,那如今雕刻在岩壁上的雕像则是今人对前辈们的敬仰。看那一张张朴实无华的面孔、坚定向前的目光你能深深感受到当年建造红旗渠的壮观场面;向下低垂的怒吼是他们开山的嘹亮号角,伴随着嘹亮的开山号子,前辈们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挥洒在着陡峭的绝壁上;钢钎铿锵,是他们对自然的宣战口号嘹亮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处现在的林州更应感到幸福,因为我们有老一辈的庇护。
岩壁上除了刻痕和壁画,还有更加直接的表达——文。“劈开太行山”五个醒目的大就悬挂在悬崖峭壁上,在今天这个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开到这些难免有一丝诧异,但在那个年代,这却真实表达了一种心境。在那个年代里人们大多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尤其是在这里,在大旱之年人们只能忍饥挨饿。但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他们要打破这个限制,相信“人定胜天”的理念。所以“劈开太行山”就是这群人最真实的想法,尽管时代已有所不同,但其传下来的理念依旧仄仄生辉。今天也许我们不能采纳他“人定胜天”的理念,但我们可以汲取他克服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
正如上面所说,红旗渠开凿的不仅仅只有顺着山势盘旋的渠道,还有大大小小的隧洞211个。这些隧洞的开凿往往是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所以开凿起来难度可想而知。仅仅只在红旗渠景区,我们就曾走过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等,这些隧洞有长有短,长的有几百米,而短的只有几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青年洞,它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是红旗渠咽喉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青年洞除了记录着前辈们的功勋,今天也担当着爱国教育的历史使命,洞口边悬挂着鲜艳的党旗,旁边刻着入党誓词,站在这里有着前辈们的陪伴,重温入党的光辉时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这里必须经历的。
今天的红旗渠虽已褪去了历史的光环,但其留下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依旧仄仄生辉。虽然景区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但其传承和流露的建造历史更加使人印象深刻,我想来这里的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太行山的雄伟,更多的则是对昨天历史的追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学习和践行红旗渠精神,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其艰苦奋斗的精髓,形成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高尚品格,为“四个全面”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实践阅读总结篇8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___,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以上就是大学实践阅读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大学实践阅读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