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叶圣陶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审美的目的。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态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
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
3、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解读不到位。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表演,这样做对文字的解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读。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者,可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冒出来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写完后交流。
西周教指站语文教研活动如期开展。我执教的是《荷花》一课。虽然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但这一次却给我与众不同的感受。
感受一:互动式的对话研讨。
这是一种答辩式评课方法,执教老师坐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台下老师针对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进行讨论、协商、指正。这种短兵相接的评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教者教,评者评的情况,使评课在答辩中更热烈,更有效。不过我想如果在开始前,让大家分小组先讨论一下,整理出问题与思路的话,氛围应该会更好些。
感受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操作性。
从我自己的教学实际看,我很少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总觉得心里有数就行了,反正教学目标不就是那么几句套话嘛!所以备课时,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我们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学设计,包括课件的制作。而这一次在唐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教学目标的问题。台下我深深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导语,每一个问题,每一次练笔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像靶心,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射中它啊!
感受三:经典的束缚。
“冒”是《荷花》一课重点感悟的词,在历来的教学中,已经被演绎成了经典。一般步骤如下:
1、读句子,哪个词用得好?
2、冒可以换成什么词?
3、比较这些词,感悟“冒”的精妙。
然而,在课堂上,教学到这一环节,我却遭遇了失败:学生虽然绞尽脑汁换了许多词,但感觉越换越离谱,到比较词语时更是语塞。至此,我只好草草收场,白荷花始终没能顺利地冒出来!
经典遭受失败,原因很多,首先要检讨自己课堂调控能力不好,启发不到位等。但也留给我一个思考:选入课文的大多是经过专家推敲、考证的语句,用词准确生动,我们让学生比较,揣摩是有道理的。但学生毕竟不能达到的这样的高度,很多时候他们知道文中用词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就这个“冒”字为什么好,我们许多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们又何必为难学生呢?语文是含蓄的,模糊的,隽永的,学会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后,当看到荷花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时,如果他们的心中会自然想到这个“冒”字,我们的教学就留有痕迹了。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一次教研活动,留下这么多的遗憾与思索,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和价值吧!
以上就是2024荷花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2024荷花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