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讲究_禁忌
端午节有什么讲究?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有什么讲究,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有什么讲究
1、粽子不宜多吃
端午节吃粽子是标配,也是一种仪式感,北方甜粽,南方咸粽,但是粽子其实吃多了不好消化,会增加消化酶的负担。特别是本身肠胃不是很好的人,吃太多粽子会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特别是肉粽、蛋黄粽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
不仅如此,粽子热量很高,一个咸粽子大概是400-500卡的热量,需要控制体重的朋友们更不能吃多。
2、不宜生娃
农村有一句俗语:“端午之日不生子,生子父母必克死”。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恶月恶日”,所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运气都不好。
端午节不宜生娃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因为出生于端午节这天,就被父亲弃养。好在母亲舍不得,才想办法把他寄养在外面,等到孟尝君长大后才将他带到田婴面前。
其实这是一个迷信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端午出生的人运气各有不同,肯定不会像古代谣言般穷途末路,所以大家也无须担忧。
3、不宜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是一个比较悲壮严肃的日子,跟祭祀缅怀有一定的关系,被视为屈原投江的受难日。
不同于儿童节,国庆节那样欢快,用“端午快乐”有点用词不当,为了表示尊敬,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端午节安康”。
4、不宜下河游泳
以前人游泳大都是在河里,没有游泳池,端午节正值雨季容易发生山洪,在河里游泳很危险。虽然现代游泳设备环境都远超以前,但是端午节天气炎热,身体燥热,遇到冰凉水的刺激,容易出现抽筋,难免会发生意外。
另外,古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尽量不要下河游泳,以免遇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现在看来,这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游泳还是要多注意安全。
5、不宜招惹“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蜘蛛、 蛇、蟾蜍、蝎子和蜈蚣,据说在端午节这天,五毒毒性更强,所以大人一定要提醒家里的小朋友不要抓五毒,遇到也要避开。
6、忌戴大红大紫的珠宝
由于端午节是个缅怀先人的节日,所以不适合带鲜艳的珠宝首饰,什么红碧玺、红宝石等红色玉石珠宝,尽量不要佩戴,另外,紫色被古人称作尊贵色,端午当天最好也避开这个颜色,特别是祭祀的时候。
7、 不吃娘家粽
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端午节回娘家吃粽子会增加经济压力,后来就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再回娘家吃粽子,一方面防止娘家生活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还会带走娘家福气,影响娘家的气势和运势,现在看来,也是迷信。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端午节的美好寓意是祈福辟邪、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祛病防疫、爱国精神。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有说法说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与辟邪除灾、祛病防疫有关,如挂艾草与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佩香囊、拴五色丝线辟邪、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是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吃什么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以上就是端午节有什么讲究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端午节有什么讲究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