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课题组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让老师们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锻炼、成长。
课题组在学期初就向每位成员提出加强理论学习的目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制订了与学习相关的系列要求:学习以后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批注,写下读后感,使教师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利用教科室的宣传阵地进行交流,扩大影响,加深理解;组织专题讨论。学校还专门为课题组的老师征订了“家校合作”方面的报刊杂志。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教师的学习更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抓课题研究就要抓好课题的全程管理。
(二)抓好管理,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课题研究要追求实效,要为教育教学服务,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促进这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实践、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研究行为,提高研究质量。我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受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教科室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研究活动。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来改变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习惯。教科室与教导处一起组织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教师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也受益良多。
课题研究不是几个人的事,应该成为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更新观念,不断总结,勤于笔耕,一个学期能写出一两篇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有的还争取一学年有一篇以上的文章在区级或以上获奖或发表。
(三)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研究。
开学初,我们课题组的老师精心制作了一张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调查的表格,并交予家长根据孩子一周的表现来给孩子评等级。同时,利用校讯通、电话以及短信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我们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在长会上,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孩子在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交给家长改变学生不良习惯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的素质,转变了家长的观念。如今,家校关系十分融洽,纽带,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课题组成员利用《少年儿童研究》向家长传授最近的家教经验和理论,同时,课题组成员都坚持家访和家长校访,与家长共同商讨孩子的成长问题。
(四)注重点滴积累,及时上传交流
及时将课题研究的动向,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得失及学习的有关课题研究的学习资料、心得体会等上传上去,以便课题组成员内部、课题组老师与校其他老师、校与校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学习。
(五)一些思考:两个遗憾:遗憾之一:参与面不广
课题研究需要老师的参与,特别需要课题组老师的积极参与。而在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老师参与面还不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本学期的几次会议中老师们没能做到全员参与;其二,开课研讨时,与课题的关联程度没有重视起来。课题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活动也是课题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应不分学科力争参与,因为学科之间有融通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遗憾之二:成果不多
课题研究的成果外显的形式主要有二,课题论文的发表和研究课的水平。上学期也有论文发表或获奖,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课题研究论文,或与课题关联度不高。所谓课题研究论文一定要体现本课题的理念,提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论文。同样道理,课题研究课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课,课题研究课是带着课题的理念,为了研究课题中某个问题的课。在这两个方面,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一个期待:研究者的主动性有提高
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题组的老师还处于“任务驱动”的状态,任务驱动固然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但任务驱动是课题研究的低级层次,它不利于课题研究向深度前进,不利于老师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课题研者的积极性与荣誉感是摆在课题组面前的困难之一,只有解决了这一困难,课题研究者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才能真正达到智慧分享。
(六)实验结论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认为,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只靠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收到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能够主动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和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和巩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四是把学生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统一起来,把教育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让学生有章可循,取得实际效果。六是要把主要学习任务的完成与多元化学习相结合,注重个体的差异,分层次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改善学习效果。
(七)实验成果与创新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些较好的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探索,教师们逐渐在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学会了怎样搞课题、做研究,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办学实践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明显提高。首先大多数家长们端正了教育思想。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了旧有的子女成才观,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工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支持。其次,家长的教子方法得到了科学性的改善。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家长在以身作则,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子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还出现了一批学习型家庭,成了众多家长们学习效仿的榜样。
3、家校形成合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校和家庭的积极配合,使得在校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迄今为止在校学生没有发生一起违法犯罪事件,他们的学业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进步。
4、课题研究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改善了师生关系,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5、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连心桥加强家校联系 共同关爱学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的一生中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和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怎么才能使家校紧密联系,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我校为此做了大量的探究,为家校双方建立良好的的沟通桥梁。
因此,班主任需要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更好的进行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但他们的地位和责任不是相同的。学校和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负着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责任,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是要看学校和班主任采取的措施。当代的通讯交流方式以手机、互联网为主。作为班主任,我们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单一的家校联系方式已不适用,班主任工作必须多种多样的联系方式并用。4 5 班主任应注意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技巧、方法。
庄子的《庖丁解牛》讲,如果不掌握解牛的方法,用刀去砍骨头,即费力,又伤刀。但如果掌握了牛的结构,解牛就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同样可以用于家校合作。班主任在合作中总结、积累经验,注意技巧、方法,一定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家访、家长会、电话交流、个别家长到校、新兴的电子邮件、QQ聊天、创建班主任(班级)博客等家校联系的方式密切了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家长的支持,为班主任顺利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班主任的幸福感将会越来越强。
家长开放日,家长走进的不仅是课堂,也走进了师生的心里
我校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课堂,直观了解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们感受康小的文化气息,聆听学科教师的传道授业,见证莘莘学子的勤奋努力,为孩子能康小里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对离开校园已经几十年的我来讲,走进课堂跟孩子一起上课,的确有些不自然。”“短短半天时间,让我感受深刻,体会到了孩子们学习的辛苦和执着,感动于教师们为培育桃李而奉献出的无私真情。”
家长们走进课堂,体验生活,撰写心得,吐露真情,感恩学校,让家校联动显得愈发丰满和立体。“家长进课堂活动是家校联系工作最直接的体现。”正如一位四年级的家长感慨的所,“教育的根本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这也是我们加强家校联系的动力之源。”
以上就是最新关于家校共育活动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最新关于家校共育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