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忙碌如常,匆匆吃完早饭,还没出门就拨通了工作电话。突然,他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遗憾的是,年仅43岁的他再也没有醒来。他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党员干部面前立起了一面深学细照的醒目标杆。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朱治国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
用生命书写忠诚答卷。18岁就入党的朱治国常说:“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他勤勉敬业、精益求精,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心态对待每一项工作,把“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写在了广袤的柴达木盆地、荒凉的青南高原、壮阔的大湖之滨、富饶的河湟谷地。忠诚,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就在每一位党员干部脚踏实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平凡岗位上。党员干部要细照朱治国这面镜子,做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以“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兑现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让忠诚这一政治品格融入血脉、化为行动,成为从政“压舱石”。
用生命书写清廉答卷。“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朱治国如是说。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甚至做他的朋友也要“清心寡欲”。“零污染”的组工干部朱治国,营造了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是防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既是“安全带”,又是“紧箍圈”,是把正权力“方向盘”的关键。置身于物质丰盈、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的陷阱。面对金钱的吸引、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尤需摆正金钱、权力、荣誉与事业的位置,不为名缰利锁羁绊,把心态放平。担任公职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就更应当怀着感恩的心,坚决断掉发财的念想,系严系正廉洁从政的“风纪扣”,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用生命书写担当答卷。参加工作20多年,朱治国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建阵地、抓项目、搞推进,他思路清晰敢拍板,让人踏实,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敢于担当是新时代好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下,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定还要面临各种风险挑战,还要继续越“雪山”、涉 “险滩”、过 “草地”,啃下各种“硬骨中的硬骨”,尤需党员干部挺起共产党人的担当脊梁,面对挑战敢斗争勇冲锋,面对压力顶得住能扛事,在爬沟过坎、滚石上山中锤炼担当魄力,磨砺抗压抗打的“铁肩膀”,在不懈拼搏与奋进中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用生命书写实干答卷。“实事求是,是党性问题。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这是2021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写在笔记中的话。“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少说‘干不了’,多想‘怎么干’”……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带队开展深度调研,寒冬缺氧季驱车几千公里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听心声、培训基层干部。党员干部要对标朱治国这面镜子,注重实干、永远奋斗,在基层一线、艰苦复杂地区、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勇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者和实干家,不断升华“实干”的精神气质,凭实干创造实绩,凭实干赢得组织信赖和群众点赞。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原书记朱治国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在组织系统广泛开展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榜样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榜样的先进事迹是可追可及的。让我们怀着崇高敬意走进朱治国同志铿锵无悔的一生,用一串串“重若千钧”的数字破译精神密码,诠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初心答卷。
从“21岁扎根西宁800公里外的戈壁乡镇”中,解密“信念如磐、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作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朱治国放弃了一线城市的“风花雪月”,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满腔热忱拥抱戈壁乡镇的“风沙草根”。面对“环境恶劣、条件拮据”的现实困境,漫天黄沙并没有吓退这位21岁来自城里的娃娃,“不挑活儿,入户填表、农田调研、写简报、接待群众,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毫无怨言”,领导和同事对初次入职的朱治国给予了高度赞赏。是啊,800公里是苍凉与繁华的距离,更是信念和忠诚的尺度。“他爱家乡爱工作,他是打心眼里愿意这么做。”同门师兄的一句话解释了很多人的疑惑。是的,因为热爱,所以无悔;因为责任,所以担当。我们和朱治国一样选择了基层,也要与他一样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公仆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昂扬“忠诚于党,报效于民”的精神脊梁,在激流勇进的时代浪潮里、在光明远大的赶考征程上,真正点燃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澎湃起“万山磅礴看主峰”的领航伟力!
从“培训基层干部35.29万人次,3000余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中,解密“实干笃行、务实创新”的职业操守。朱治国在常年研究基层党建、管理党员教育的工作中发现,青海4149个村32000多名“两委”干部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12%,工作中“有想法、没办法”“有力气、没技术”的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决难题,啃下“硬骨头”,朱治国展开深入调研,联合青海开放大学、市州电大骨干教学力量赴湖南“取经”,科学规划专业和课程,打通激励报名的作用渠道。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不到三年时间,青海省广阔的农村地区,成千上百的基层干部、村两委成员迈进校门、获得学历,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带头人。此项组织工作效果明显、操作有力,被很多其他省市借鉴。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发扬朱治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务实精神,用“真抓实干”解决好三农问题,多接一点“烫手芋头”、多当一次“热锅蚂蚁”,深刻理解发展的成绩等不来、靠不住、要不到,也拖不起。务必要戒骄戒躁、尽心尽力,切不可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错误思想,当起“冷漠看客”和“甩手掌柜”,要砥砺前行、风里来雨里去,在“沾泥土带露水”中勇做新时代的“过河卒”“实干家”和“奋进者”。
从“走遍全省362个乡镇,连续32天吃住在单位,睡坏4张行军床”中,解密“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的公仆情怀。2016年,了解到基层反映待遇低严重影响脱贫发展和组织建设的情况,朱治国本着“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的劲头,带队组织大家迅速分组下乡,冒者严寒、克服缺氧驱车几千公里来往于数百个村社察实情、听心声。亲历了基层干部腿跑断、嘴磨破,却付出多、收入少、保障不足的实情后,朱治国一头扎进办公室,写报告、拟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夜以继日”,青海省村干部报酬调整方案出炉并实施。“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马上要启动,我们去村里看看”,朱治国与同事通过电话后,两人驱车来到海东市,避开县城周边,专挑山沟沟钻,不定路线,见村就看。3天时间,行程1500公里,走了近50个村。一步一足皆是为民彰显,一心一意全然问心无愧。朱治国用生命点燃了党的事业,也点亮了人民群众温暖的心灯。作为基层干部在基层这个“大熔炉”里,要以朱治国为榜样、为行动标杆,时刻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时刻坚定锲而不舍的态度,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无言的基层大地刻录上我们砥砺为民的足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我们也许是一名平凡的基层干部,我们也许这一辈子也都默默无闻,但我们仍然要坚信历史和人民总不会忘记,就像不会忘记朱治国同志一样,铭记我们铿锵激昂的力量、铭记我们青春无悔的奉献、铭记我们砥砺为民的奋斗。流血、洒泪、淌汗,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除了鲜花和赞美,还有精神和积淀,相信在未来某一天,我们回首过去会因为自己矢志初心、挺身向前而“满怀骄傲”,那一刻,我们都是英雄,是自己的也是人民的!
以上就是学习朱治国同志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学习朱治国同志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