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3-03-29  分类:总结
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篇4

2022年的6月,正是青海西宁最好的季节,参加工作20多年的朱治国,却在这最好的季节倒下去没在醒来。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从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到荒凉的青南高原,从壮阔的大湖之滨到富饶的河湟谷地,朱治国以勤勉浇灌信念,用担当书写忠诚,以清廉恪守初心,将一生献给了党的组工事业,用他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以清廉恪守初心。朱治国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2006年,屈敏考入西宁市人社局。搬家时,朱治国不愿多请假,不想麻烦别人,还在哺乳期的屈敏整理打包东西、办理离职手续,实在顾不过来,只能把孩子暂时交给也在产假中的姐姐照顾。屈敏2013年查出癌症,朱治国把新房低价卖了去给妻子看病,没向身边人开口借钱。朱治国在干部工作中最见不得“小人”。当面恭维的,打政策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来跑待遇跑项目的,背后传播小道消息的,在他这里都走不通。常跟着他下乡的年轻人都知道,为了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他上车前都要检查,当面打开,退回去。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和他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用担当书写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组工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而且是惟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用一生乃至生命坚守、捍卫的忠诚。朱治国常说,做党的干部,从事组织工作,必须讲党性、讲政治,懂规矩、讲规矩,按规矩办事;要毫不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尽心竭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跟组织谈条件、讨价钱。

以勤勉浇灌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幸福,让人民安康,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守好这个初心,才能在执政道路上前进目标明确,才能不走偏、不绕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曾经一度是制约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的“瓶颈”。在2017年,全省有近80%的村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朱治国和全处同志搞调研、听建议、谋思路、定举措,为部务会和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2018年5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按照省委的部署和部务会要求,朱治国带领组织二处,统筹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体推进“破零”工程。针对各地推进“破零”工程中存在的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产业不优、质量不高等的问题,积极争取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支持,连续4年每年支持青海2亿元扶持资金。围绕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使用、加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集中轮训等,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

朱治国就这样走了。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彰显了一名组工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锤炼了一名领导干部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他动人的故事、不朽的精神,将在这座高原古城广为传颂。

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篇5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原书记朱治国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在组织系统广泛开展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朱治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党和国家的忠心、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彰显了作为人民公仆的本心。

从“党让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中,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子忠心。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是朱治国践行一生的信条,21岁的他通过考录分配到距离西宁市800公里以外的戈壁乡镇,从此深深地将根扎于高原的黄沙中,在不断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奉献出全部的生命滋养着这片大地。从偏远乡镇的科员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始终将不折不扣办好组织交代的任务作为人生追求,用踏踏实实、无怨无悔的工作向党默诉着一片赤诚。党员干部要切实领悟朱治国人生答卷中的“忠诚”二字,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使命与责任扛在肩上,向着党旗所向勇毅前行。

从“踏遍三百个乡镇”的坚持中,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朱治国从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走出,走到了西宁市、走向了省委,但他的步伐从未停止,20多年里他走遍了全省366个乡镇,秉持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反馈与意见建议,在掌握大量翔实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定计定策,创造了“破零”工程、“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等实绩,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红火、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朱治国的人生答卷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唯有实干担当、不负人民,唯有俯下身子知疾苦、问需问计解民忧,才能够成为造福一方的“国之大者”。

从“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中,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本心。“级别越高,责任越大,工作就越多啊!”这是朱治国对人民公仆的认知,在20余年的工作里,他将大量本可以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用到了工作上,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连轴转战在各项工作中,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最终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朱治国活成了一根标杆,指引党员干部时刻对标对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态度,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性,在经风历雨中练就人民公仆应有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篇6

朔风凛冽,寒气袭人,漫天雪花,纷纷扬扬向大地飘洒。起伏的山峦、无边的荒原……青藏高原不少地方,改换银装,尽显苍茫。然而,它们再也无法与那个熟悉的身影重逢了。

深夜的西宁,分外寂静。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楼,那盏长明的灯没有亮起,熬煮中药的瓦罐再也不会散发幽香。

6月11日,星期六。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忙碌如常,匆匆吃完早饭,还没出门就拨通了工作电话。突然,他感到胸口憋闷、呼吸困难,救护车呼啸而至……

年仅43岁的朱治国,再也没有醒来。

“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

这是朱治国生前最后两个月的工作日程——

4月,开始筹备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连续30多天吃住在单位,每天工作到深夜一点;5月底,党代会闭幕,随即投入到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的组织工作中,又是经常废寝忘食;6月,率队到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调研,忍受着高海拔缺氧带来的头痛、失眠,每天马不停蹄地调研、座谈……

“‘休息’二字好像与他无缘,只要和他联系,他几乎都在工作。”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秘书长司吉昇含泪告诉记者。

“经常看到他放在办公室来不及拿回家的行李,经常听到家人催他回家吃饭的电话,经常看到那盏似乎永远也不会熄灭的灯。”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干部姜萍眼中泛着泪光说。

个头不高,一副金属框眼镜挂在有点娃娃气的圆脸上,可亲可敬。

“小身板蕴藏着大能量!”这是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长期的劳累,让朱治国的身体每况愈下。许多人不理解,问他:“你天天没日没夜干,图个啥?”他严肃地说:“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

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小城都兰,到荒漠戈壁上拔地而起的新城格尔木,再到省城西宁;从怀抱一腔热血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干部,3年内成长为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现郭勒木德镇)党委副书记,再到青海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后来又任副部长,朱治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马上要启动,我们去村里看看。”2020年12月31日,时任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的刘志德接到朱治国电话。

两人驱车来到海东市,避开县城周边,专挑山沟沟钻,不定路线,见村就看。3天时间,行程1500公里,走了近50个村。每晚9点,朱治国会将当日发现的薄弱环节编辑成短信,发给全省市州组织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


-->> 2/5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体会(10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心得体会(10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