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的高考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三的同学应该非常想知道在高考中语文常考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必备的语文高考知识点是什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的合称。
3,“五经”是儒家经典的合称,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4,《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
屈原,名平,字原,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其中名句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国语》是第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西汉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9,《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后汉书》作者范晔(南宋),《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
10,《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据《水经》作注,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散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①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②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二、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②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③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⑥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
四、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五、线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②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线索类型:中心事件、感情、具体事物、时空变化。)
六、景物描写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叙写对象的某种特征。④为下文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八、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常考的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