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8  分类:总结
记者说起“耿拆拆”的外号时,耿彦波回答说,他不觉得自己是来干好事的,就要所有人都鼓掌欢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不必给自己背这样的包袱。

他认为好领导大都要经历一个骂到不骂的过程。春天挨了骂,夏天就会好一些,秋天就会有收获,城市建设尤其如此。 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春天和夏天,关键在于你是选择挨一时的骂,还是挨千秋的骂。如果你怕挨一时骂不干活,那么你走了,就要挨千秋骂。

时间已经证明了耿彦波是正确的,如今人们提起他,言语间更多的是尊敬和怀念。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3】

众所周知,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主角“李达康”,他的取材原型就是山西市长耿彦波,他勤政敬业,果敢坚毅,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一心为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一片骂声转向赞声不断。

耿彦波,山西和顺人,纵观其职业生涯,从晋中起步,擅长于城市建设和治理,到一地,开发一地,成功一地,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城市发展开创了一个特色。如今的人们,想起他,无不拍手称赞,逢人就夸,充满了感恩。这都源于他的为官之道,做官就是做事,就是为人民办事情,为地方谋发展,这是他的初心,一直未变过。

第一站,灵石。

大家都知道山西有个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静升镇,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房屋一千余间,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山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宅院,有中国古代“十大豪宅”之一,“三晋第一宅”美誉,建筑艺术特别,文化底蕴深厚,犹如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座文化宝库,没人重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因为规划不一,被现代建筑包围,近乎消失。

1993年,36岁的耿彦波调任灵石县县长,上任没多久,经过深入调研,把工作突破口放到了王家大院的修缮上,最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斥资五千万修建王家大院!消息一出,闻者皆惊!要知道,90年代,中国是什么样子,市场经济刚刚活跃起来,建厂子人们理解,修一个破房子,不理解者十之八 九,被当地人称为“耿疯子”。

就这样在一片责骂声中,开工了。耿彦波坚持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关注着工程建设进度,虽然这对于他刚历任县长是自己最黑暗,最艰难的时期,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到底,经过三年多时间,倾注大量心血得以竣工。

耿彦波曾说过:保护文物是自己的使命。按照自己一个官员的身份来看,这些文物是有价值的,这些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可以共享的。”如今,王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富了百姓,利了财税,传承了文化,还成为灵石乃至山西的一张名片,正可谓一举多得啊。正当人们回味无穷的时候,耿彦波调走了。

第二站,晋中榆次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隋开皇二年,在古城旧址上修筑进来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占地100多万平米,榆次县衙、榆次城隍庙等八大主要景点各具特色,还是华北最大的影视城,《乔家大院》《晋商》《走西口》等50多部影视在这里取景。

耿彦波在榆次走马上任没多久,再次让人们大开眼界。这一次,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将榆次的重要地标建筑凌云大厦炸毁。

当时,所有的人都想不通他的举动。但是在耿彦波看来,这个所谓的现代地标建筑只是个路障,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将这个建筑炸毁后,耿彦波将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重新整合,才有了后来的榆次古城。

正当人们享受着宽敞的大马路,新鲜的空气的时候,耿彦波再次调走,去太原市当了副市长。两年后又调任大同市长。

第三站,古都大同

大同古城墙。大同城墙呈正方形,面积达3.45平方公里,城墙高14米,周长7.2公里,拥有主城门四座;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箭楼、月楼、角楼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有句话说大同安则天下安,大同失则天下失。所以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色彩比较浓厚,历朝历代都会派得力的干将前来驻守。所以才有了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建设,也是耿市长又一大作。2008年耿调任大同市市长,在里,也是其从政生涯中最重要的五年。他以超前的眼光和作为,提出“一轴双城”发展思路,以御河为轴线,西边修复古城,东边建设新区。

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赶进度,抓质量,每天早上五点,耿彦波便起床,亲自来到工地,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现场,脚上的一双皮鞋常常落满灰尘。直到半夜十一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他才恋恋不舍的结束工作,平均每天睡眠只有五个小时。在工地晕倒过八次,做完手术不到五天就跑到工地现场,经常皮鞋上是泥……还有很多。我想说的是,这哪里像个市长的样子啊!

可是有一次记者采访时,耿彦波说道:“我本来可以不必这么辛苦,我岂不知如何才能既清闲又出政绩吗。但我不想这么做,只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是的,有他这样的市长,大同在五年时间内干了五十年的活,一个崭新的都城重新出现在了大同人眼前,可惜的是2013年的春节,一纸调令耿彦波去太原任市长,那天早晨,上千名大同市民在和阳门的广场上,这些人拉着横幅,举着照片,共同请愿:“耿市长回来!耿市长流着泪,依依不舍的随车而去。

第四站,龙城太原

太原交通网。太原的建设路,南内环高架,长风街高架,东南西北中环路,晋阳大道,滨河东西快速路等等,一大批交通主干网,方便了市民出行,拉大了城市框架。这都是耿市长上任后立即就干,并干成的民心事。

他说让太原3年旧貌换新颜,他做到了。别的不说,随便问太原市里路上开车和坐车的,没有一个不夸耿市长的,说他修通了太原的路,治好了太原的病。太原一个省会城市从一座立交桥都没有变成拥有四通八达的快速路高架桥,从脏乱差变成干净有序美丽的文明城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作为啊。可耿市长都做到了。

记得那年太原下历史上最大雨,早晨,他在第一时间去内涝严重的地方指挥疏通,就这样,太原很快度过洪水。当时,我们都在视频上看到了,评论区里全是点赞。

一个官员好不好,要人民来评论,后来的灵石人,都在感恩耿彦波,榆次人民不想让他离开,大同人民要让他回去在干,太原人民不想让他退休。这就是民意,他一路走来,一路奇迹,一路高升,都在变,不变的依旧是那颗心,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心,一心一意为地方谋发展的心,正如他说,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他在有限的时间干了别人想干而不能干成的大事,他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好官,但绝对是一个好人,一个装着老百姓的人。

结语: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为人民幸福奋斗,心中装着人民,一心为民办事,为地方谋发展;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耿彦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干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事,他的人生就是我们每个追梦人要走的人生。

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篇4】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一下点燃了人们的追剧热情。

剧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角色非李达康书记莫属,这位铁面无私,能力超强,执行力爆表的工作狂人,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顿时成为了当年的“新晋网红”。

此时就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好干部。而观众所说的这位好干部,恰好就是李达康书记的原型,原山西市长耿彦波。

他在刚调任成为大同市长时,还被群众批评为“耿疯子”,等到他离任时,上千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喊他“耿菩萨”,含泪依依不舍地挽留他。

从饱受批评的“耿疯子”,到被群众含泪挽留的“耿菩萨”,耿彦波都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耿拆拆”

在2008年的山西大同,每天一大清早天才刚刚亮的时候,当地居民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

时间不过早上6点左右,此人已经从路边摊买好了烧饼当早饭,独自一人,一边吃一边往工地上走,还时常仰着头注视正在建造中的工程,眉头总是不大高兴地皱着,脚上穿的鞋布满了灰尘,怎么看怎么像是工地的包工头。

而当本地市民看到他后,却会用手指着他笑起来:“看,那就是我们的大同市长,耿彦波。”

在成为大同市长之前,耿彦波还在灵石榆次等地方担任过要职。而不管他来到哪里,“拆”字总是时刻相随。似乎大拆大建就是耿彦波的从政作风,他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外号——“耿拆拆”。

在灵石县,耿彦波投资5000千万,重修王家大院,一边拆一边建。看不懂他这般作风的人觉得他不是疯了,就是想贪污,因为整个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1亿元。等他被调任到榆次,又开始了拆建的老作风,甚至光是修路,便投入了8千多万。

当年他离开灵石的时候,有人在城墙上摆出了3个花圈作为“送行”;而等他来到榆次开干时,人们再次登上城墙,却不是要摆花圈了,而是为了将写有“谢谢你,彦波”的横幅挂上去。

因为此时人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渐渐意识到了耿彦波此番作为的用意。如今的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了灵石的名片,热爱旅游的人游客们称“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回来不看院”,以此来表达对王家大院景致的赞美。

灵石县光是靠着这座王家大院,单日接待游客量已经创下了10万人次的新高,每年能收获几千万的利益。

耿彦波当年的超前眼光,光凭着一座小县城的现有魅力就足以证明了。不过当耿彦波在2008年2月成为大同的新市长时,反对和质疑的评价依然不少。

而耿彦波就在这些不看好的目光注视下, 于2008年就任了山西大同的市长。


-->> 2/8 文章未完,请继续阅读

以上就是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耿彦波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