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

时间:2023-02-16  分类:总结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精选篇8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在抗疫一线发展党员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激励一线人员坚定信念、顽强斗争,满怀信心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

赢战“拐点”,全民“皆兵”。最前“疫”线“党员先上”紧抓救治,基层干部牢牢掌握防控主动权的“制胜法宝”,把防护知识带到群众“家门口”,送到“心里头”,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铸就抗疫“钢铁长城”。

旗帜立“言”,“主心骨”引导上不偏题。危急关头,党组织就是主心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一声令下,9000多万党员闻“令”而动,这场阻击战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优势。各部门、各领域“下沉”管理,排查走访、不漏一人,密切配合、联防联控,特别是当前复工复产关键时刻,更是保障“兜底”与人文关怀相互支撑,办好“民生事”,维护安定有序。疫情防控坚持全国一盘棋,要把这场战“疫”作为“赶考”路上的“试金石”“磨刀石”,基层干部能否“立得起来”“站得住脚”,“两手抓”能否“入脑入心入行”,都是在检验是否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且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基础考题”。

分类打“点”,“贴心人”服务上不间离。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讲“群众话”、办“群众事”,是基层干部的永恒“坐标”。要从群众视角出发,精耕细作防控要点,明晰“给谁看、怎么给、给的效果如何”,先锋“智囊团”模范带头、主动发声,稳定民心、互动答疑,“大喇叭、小喇叭”“双驱”联动走访宣传防控新政策、新知识,引导群众依法防控、科学研判,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为疫情防控出谋划策。要深入“疫”线抓“热点”“暖点”,合理划分受众对象,以人说事、以事传人,依靠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志愿者等基层力量,针对老、少年,青、中年年龄层精准宣传战“疫”内容,科学运用防控方式,引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团结凝聚“家庭圈”“同事圈”“朋友圈”,共筑“连心桥”。

优化通“道”,“滚动条”路径上不梗阻。好风凭借力,然而,只靠电话了解情况,靠材料宣传防控,这种“拿来主义”实在不可取。-指出“条块畅达”是作为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领导指挥体系的重要要求之一,基层干部作为政府与沟通媒体、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保证信息渠道通畅、透明尤为重要。近日各地陆续公布辟谣专区、举报热线,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要与群众主动互动,破除因信息“堵塞”、专业“不通”而低效甚至无效知悉,助力防控发动。要唯实、精准反映疫情第一线问题,沟通及时客观,不隐瞒、不漏报,宣传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对妄加揣测、断章取义“标题党”等行为,要以专业的视角评论解读,增强精准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带有偏颇性言论,“随大流”混淆视听。

集中聚“面”,“云存储”统筹上不缺项。上面“催得紧”“要得急”,下面“跑得快”填表抗“疫”,让基层干部在抗“疫”中疲于应付。铁路“实名制购票”系统利用大数据后台筛查出“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集中信息也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统一“归口”管理,加大信息综合,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和时间作用到“实事”“综合面”上。要在防控中统筹各方能力,保障防控硬件设施,特别是培养综合协调和信息整理能力,把好经验、好办法覆盖“云”上分享,善于分析总结、凝聚合力。同时,为避免防控疫情陷入形式主义“窠臼”,要深刻认识到主线不抓牢、纸上得“虚感”,会如“空心肌体”般监测不力、防控不实,坚决抵制人浮于事、信息杂乱。

主动开“灯”,“稳定器”执行上不打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严从实监督就是保障制度落实的“稳定器”,从维护制度权威出发,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职能部门要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保证监督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维持高压态势。为避免制度“空转”“打滑”,要结合防控实际和涉及范围,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善用“红黑榜”激励、警示基层干部,形成“惯性”监督动作,横向到边、执行到底。另外,“立言”先“立德”,要主动接受监督,练就“政治慧眼”,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防控工作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负责,始终自警自省、慎独慎微,锻造成为“能打胜仗”的“硬核”先锋队伍。

“疫”线鏖战正酣,基层干部有“制胜法宝”,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凯旋定有期!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精选篇9

6月2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开讲,来自全国各媒体的14位记者通过“人民视云”进行了“云演讲”,讲述新闻背后的精彩故事。

去年12月,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第一轮巡讲活动30位巡讲人分别组成3路巡讲团,从北京出发,赴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分享一线采访经历和所思所悟,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为进一步增强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考虑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巡讲活动特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全国各地组织新闻工作者、新闻学院师生、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人在线进行“云”观看。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张兴莎第一个登场,通过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与同事们一起历时数月,跨越湖南、贵州、重庆三地记录下《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的报道,带着温度的故事温暖了全场。紧接着,来自新华社、中国民航报社、封面新闻等媒体的14位记者,分享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大兴机场背后的科技创新和创造奇迹的民航人、大凉山里网红的篮球梦等。

“美丽的使者,记录时代的真善美。”“聚焦小人物的辛酸冷暖,反映出大主题大情怀。”“流泪了,真是好故事,更是好记者!”观众纷纷通过后台留言称赞,记者们的讲述朴素真实,震撼人心,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精选篇10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 3/3 文章结束,返回第一页

以上就是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心得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