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o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
以上就是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