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成立市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组,负责全市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方案制定、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等,由以下人员组成:
略
四、主要工作任务
㈠范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
1.卫生行政部门:市级、县区级
2.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
3.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5.乡镇卫生院
㈡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化建设。
⑴各创建单位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本单位控烟规划,设立控烟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建立机构内无烟单位创建工作制度。
⑵设立控烟监督员和巡查员队伍,完善落实监督巡查工作制度。
⑶制定本单位无烟制度。参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制定或完善本机构无烟场所制定。选择特定时间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公布无烟制度,正式启动无烟单位创建活动。
2.开展现状评估。了解本单位创建无烟机构的准备状态、现有资源以及员工的相关情况等。现状评估可参照《创建全面无烟医院指南》执行。
3.全面无烟环境建设。
⑴统一规范无烟环境布置。开展机构内无烟环境布置,统一规范禁烟标识张贴。场所入口处有醒目禁烟标识,大厅、候诊室、病房、卫生间、手术室等候门口等重点区域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室内场所无吸烟区、吸烟室和烟具。
⑵设置室外吸烟区。有明显引导标识。
⑶开展宣传活动。张贴宣传资料,利用机构内多种途径宣传本单位无烟制定,提高知晓率,促进无烟制度执行。
⑷建立无烟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将无烟环境纳入机构常规检查,每月督导检查,公布检查结果,并调整控烟措施。
⑸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控烟知识宣传活动。
⑹开展机构内创建宣传工作。利用已有的条件开展媒体、电子屏、电视、墙体广告、橱窗、板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宣传工作和控烟相关知识。
4.开展全员戒烟技能、劝戒技巧等控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控烟知识水平,鼓励和帮助职工戒烟。提高医务人员提高戒烟服务的技能,主动提高戒烟服务。包括在问诊中询问吸烟史,鼓励其戒烟。
5.开展过程和效果评估
⑴开展过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启动会的情况、环境布置情况、监督员工作情况、控烟计划实施情况、培训情况等。
⑵开展效果评估,创建效果符合全面无烟环境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场所内二手烟暴露情况、员工健康指标、员工戒烟比例增加、员工对吸烟和被动吸烟知识态度的改变情况等。
五、督导检查与评估
㈠省级:卫生厅委托创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指导组(省健康教育所)对全省各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创建无烟单位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检查督导全省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控烟工作执行情况,采取听取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工作汇报、检查档案资料、现场考查(包括暗访)等形式进行,时间6-11月。
㈡市级和县级:市级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无烟单位情况进行逐级督导检查,时间5-10月。
㈢自查:在机构无烟环境创建过程中,各机构根据“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评估标准评分表”进行定期(1次/1-2月)自查,时间5-10月。
㈣评估: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效果由各级督导评估机构根据“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评估标准评分表”进行评估。并以县级为单位,于11月5日前提交本地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效果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20__年卫生计生工作安排和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湖南省20__-20__年度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湘卫医发[20__]28号)、邵阳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邵阳市20__年度提升医疗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邵卫计办发[20__]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医疗质量和水平,优化服务内涵,规范诊疗行为、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推动医疗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二、工作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体系
1、加大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建设。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各专业质控组织体系建设,以病理、检验、影像、医院感染、病案等专业为重点,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
2.扩大室间质评项目数量和覆盖范围,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程度,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3.加强远程会诊体系建设,推动远程病理和影像诊断,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下沉。
4.加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重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技术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质量控制。
5.加强住院病历及病案首页质量管理与控制,为推动信息化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二)分级诊疗管理工作
1、明确分级诊疗职责。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重点,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清晰界定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职责。
2、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质控标准,突出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诊疗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治疗效果。要强化临床路径工作落实,将临床路径管理作为规范诊疗行为、遏制过度医疗、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抓手,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诊疗成效和质量安全水平。20__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逐步推行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
3、落实医疗质量连续化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工作的实施,严格落实相关疾病入、出院和双向转诊标准。创新患者综合管理分工协作机制和门急诊服务工作机制,提升医疗机构门、急诊诊疗连续化程度,尝试优先安排熟悉患者病情的医师提供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患者的治疗、转诊、报销等程序做到合理有序、无缝衔接。
4、加强远程会诊体系建设。各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远程会诊系统,以推动病理、影像等专业远程会诊工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和诊断质量,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下沉。
(三)加强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和费效比控制。各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费用负担较重的部分病种和医疗技术作为切入点,如:脑卒中、冠心病(介入技术、冠脉搭桥技术)、常见肿瘤性疾病(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儿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髋膝关节置换技术、四级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等,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升诊疗质量,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费效比。
1.完善并落实相关病种和医疗技术的诊疗规范、临床路径、质控指标和标准,突出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诊疗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2.研究建立相关病种和医疗技术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加强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优化投入产出比,减轻人民群众不合理看病就医负担。
3.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质控和费效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
以上就是医疗保障方案工作计划,医疗保障方案工作计划【8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医疗保障方案工作计划,医疗保障方案工作计划【8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